《 一 封 公 开 信 》
各位宗亲:
福建连江县江南村魏王三子德彝后裔赵克全宗亲10月16日寄给我两页打印资料,比较珍贵,现转发给各位参阅。主要内容是:由汴入闽始祖士敒公是居住在连江县城(即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附近,古时的街道名叫“兴庆”或“兴庆寺”),而不是居住在东湖里。但士敒公及其以下至汝字辈子孙的坟茔确实葬在东湖山。(广东太宗派的霞路、浮石、三江、碧江、滘头等房的赵氏家族都是士敒公的后裔)
情况简介:
1、我们是根据《三江赵氏族谱》(1937年赵钖年编)卷二8页所述:五世祖清源侯士敒“建炎三年己酉(1129年)二月从高宗南渡由河南西京外入福建福州府连江县东湖里居焉,是为入闽始祖” 和“葬于连江县东湖山”的记载,专程到连江县寻根和寻亲的。
2、2007年10日23日下午约5时,我和崇正、慧明三人从广州出发,乘坐只能躺在车厢地板当床舗的长途汽车上,经历14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在24日晨7时许到达连江县城。找到县招待所并放下行囊,也顾不上休息,即和文正同事的侄子卢先生(家住连江县城)取得联系,他带来一本《连江县志》供我们参阅,领我们用完早餐即送我们到县城南面隔着一条敖江的江南村村委会,那里的宗亲得知我们是来连江县寻根和寻亲的,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们,一位宗亲拿出用铁皮箱锁着的一本非常厚大的手抄本族谱给我们观看,又由克全、克松二位宗亲领我们到他们村子里的祖祠——赵恢家庙参观,祖祠虽不很大,但陈设却富丽堂皇,对联、横匾挂满祠堂。(顺便说一下,我们没有任何介绍信,也没让我们出示身份证,见面时只介绍说我们姓赵,是太宗派后裔,来福建寻根和寻亲的。就是这样,三天四夜,三县五地,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宗亲们的盛情接待和多方关照。“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太祖遗训,已深深根植于宗室子孙后代的心中)。
3、午餐后,克全和克松二位领我们乘车到县城西北约5里的东湖里(现改东湖村)寻根。我们在广州时,不知道这个东湖里历经数百年后是否还存在?所以,当我们下车后,看到村囗一块石匾上写着“东湖”两个大字,我和崇正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就好像离家800年的游子,今日才得以回归故里的那种感觉。村干部告诉我们,东湖村如今没有赵姓人家居住,他领我们到村对面的东湖山,离大路不远处,有两尊一文一武的高大石人,肩上披着红绸子,石像前用石块垒成一小桌子上放有香炉,有人来上过香。据村干部介绍,这两尊石像是后人立的,原有的石马、石羊在修路时搬到山里了。原来这里有一个湖叫东湖,后来干涸后种庄稼了,1956年在东湖往上的高处建了一个水库,把士敒及其以下几代子孙的坟茔都给淹了,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和痛心,一行三人只能在石像前一再三鞠躬,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向下葬在这里的先祖祭拜,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克全催促我们上车,送我们往南离县城约6—7里的管头镇上坪村寻亲,文庆、善谋两位宗亲在赵氏宗祠接待我们,他们是太宗派后裔,该村赵姓人口不很多,但祠堂仍富丽堂皇,虽然内部正在装修,但祠内两个大柱上的雕龙刻凤,仍可见其栩栩如生。我们说明来意,送给他们一些资料,并交谈了近两个小时才离开,临行前,文庆去电他的侄子善潮(镇邮政局长),嘱咐他第二天上午用邮车送我们去闽侯县上街镇沙堤村寻亲(该村有六千多人是太宗派后裔)。当克全、克松(已70多岁了)把我们送回县城时,已是黄昏了,他们陪了我们整整一天,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找到东湖里和上坪村。善潮宗宗也是这样,25日上午他用邮车把我们送到闽侯县的沙堤村,一直等到下午仍用他的邮车送我们到福州长途汽车站才离开,陪了我们大半天……
我还想讲几件到赵家堡寻亲的感人故事,赵家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声在外,各地都有人前去参观,城堡用砖砌成双层城墙,髙近3米,周长1082米,只有两个门可以出入,城堡内聚居着在崖山大战中逃出来的魏王八子德文后裔、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后人。城堡内的宗亲并不富裕,当时堡内连一个卖食用品的小铺子都没有,偶见家门口放几只鸡蛋,几小捆蔬菜和几个水果出卖。尽管如此,10月26日下午1时许,《赵家堡族谱》主编、赵家城联谊会会长、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赵和斌,领着两位从外地赶回来的理事(一位在外养蜂,一位卖肉),骑着三辆摩托车,在离赵家堡数里外的公路边停车处迎接我们,将我们送到城堡外不远处的和斌家里,我们说明来意,和斌主编立即拿出3本2006年出版的《赵家堡族谱》赠送给我们,并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城堡内所有仿宋景点和保存的文物史料。后来我才注意到他们族谱刋登的捐款名单,捐1000元的仅有1人,500元的6人,其余88人捐100元,全部都刋登有照片。相比我们霞路来(捐800元才刋登照片),差距竟如此之大,感叹之余,我不能不对和斌主编精心周到的安排和慷慨无偿的馈赠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心存感激……我向大家汇报这些,主要想说明,我们的寻根和寻亲之旅虽然短暂和艰辛(往返两个夜晚都躺在长途汽车的车厢地板上度过),但各地宗亲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关怀备至,却让我们感到无比温馨和深受感动。
为了报答在编族谱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宗亲,我曾带给或寄给他们一些考证资料,族谱出版以后,建议各送一本《霞路赵氏族谱》,据说各村宗亲都争相传阅,很受欢迎。
正是上文提到的克全宗亲,看了我们的族谱后,于今年7月28日给我来电话,说两件事: 一是: 在他们准备扩建的赵恢家庙后面挖出一块刻有“嘉靖丙午冬建造”的石碑,问我是不是墓碑?二是:太祖、太宗、魏王三派由汴入闽始祖的始迁居住地是在连江县城,而不是在东湖里。我请他将石碑照一张相片,将有关入闽始祖居住地的资料复印或抄彔一份寄给我。10月16日我收到他寄来的三张照片、两页打印资料和一页信,我看完资料后,又先后两次打电话向他咨询,现将电话问询记彔结合两页资料和一页来信向各位宗亲作如下汇报:
1、资料来源——江南村魏王后裔保存有清朝、民国、1990年修的三个版本的族谱,都是手抄本。克全将三个版本有关太祖、太宗、魏王三派由汴入闽的始祖居住地进行对照,他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族谱太厚,无法复印,他是请打印店打印有关太宗派入闽先祖的居住地和葬地两页资料寄来给我的,他在信中还特意将太宗派入闽先祖居住的古街名加“注”,即:
资寿铺(今建国路) 兴庆(今县政府附近)
沟墘上巷坊口(今县政府南面横街即玉荷西)
先祖的坟茔:湖东即东湖东 湖西即东湖西
2、根据江南村的族谱记载:入闽始祖清源侯士敒公是居住在兴庆,即今连江县政府所在地附近。近日,我重新查阅了一下《三江赵氏族谱》,在卷二10页汝固公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太祖清源侯始居连江兴庆寺”,说明汝固公的墓志铭和江南村族谱的记载是一致的,但过去不知道“兴庆”或“兴庆寺”是在什么地方?现在才确认士敒公是居住在连江县城,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居住在东湖里。克全在电话中还告诉我,东湖里过去只有一、二户赵姓居住,是负责看坟的。
3、入闽始祖士敒——汝珇、汝固等几代先祖的坟茔都在东湖山,又称赵家墓地,江南村的族谱和《三江赵氏族谱》是一致的。
4、几点补充说明:
(1)我以前不知道连江县有太祖派的后人居住,以为太祖派后裔都迁到泉州市了(即南外宗正司),看了克全的资料,并去电咨询,才知道连江县三派都有,太祖派后人现在还有居住在县城的。
(2)“汝珇之后必櫄兄弟分迁广东”——据《宋史》7513页的世系表记载,必櫄是汝珇之孙,崇澥之长子,崇澥是必樘的亲二伯。
(3)“汝固之后及汝师之后徏居沟墘上巷坊口”——据《宋史》7513-7516页的世系表记载,汝珇(父善竦)、汝固(父善宾)是堂兄弟,同是不缁之孙,汝浉(父善洁),是不抑之孙,不缁是士敒次子,不抑是士敒三子。
(4)克全寄来的资料中,有“太祖第八世孙奉直大夫子楹公” 和“太宗第六世孙清源侯士敒公”的记载,即江南村族谱认为:“子”字辈是太祖的八世孙,“士”字辈是太宗的六世孙。但据《宋史》615页本纪第三十三记载,孝宗(名伯琮)“太祖七世孙也。” 又《宋史》783页本纪第四十一记载,理宗(名与莒)“太祖十世孙”。即:“伯”字辈是太祖七世孙,“与”字辈是太祖十世孙。按《宋史》推算,“子”字辈应是太祖的六世孙。同理,“士”字辈应是太宗的五世孙,说明江南村的族谱和《宋史》计算几世孙的方法不一致,实际上现在对“几世祖”和“几世孙”的认识还很不统一。霞路编委会经过反复讨论,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即和《宋史》、《仙源类谱》保持一致。
5、关于三张照片
一张是在赵恢家庙后面挖出的石碑,有坐向、位置?、嘉靖丙午(1546年)冬造的记载,推测是建赵恢家庙时的“奠基石”。
另两张是克全到管头镇东歧村借用族谱中所附的照片复照的,其中一张是“弥陀巷宋代莲花井”,克全说该井现在还保留着,另一张是“连江城关青年路弥陀巷”,青年路弥陀巷在县政府东边不远,江南村的入闽始祖访夫公就居住在这里。
关于由汴入闽先祖士敒公的居住地和葬地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赵银英
2011-11-03
福建连江县江南村魏王三子德彝后裔赵克全宗亲10月16日寄给我两页打印资料,比较珍贵,现转发给各位参阅。主要内容是:由汴入闽始祖士敒公是居住在连江县城(即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附近,古时的街道名叫“兴庆”或“兴庆寺”),而不是居住在东湖里。但士敒公及其以下至汝字辈子孙的坟茔确实葬在东湖山。(广东太宗派的霞路、浮石、三江、碧江、滘头等房的赵氏家族都是士敒公的后裔)
情况简介:
1、我们是根据《三江赵氏族谱》(1937年赵钖年编)卷二8页所述:五世祖清源侯士敒“建炎三年己酉(1129年)二月从高宗南渡由河南西京外入福建福州府连江县东湖里居焉,是为入闽始祖” 和“葬于连江县东湖山”的记载,专程到连江县寻根和寻亲的。
2、2007年10日23日下午约5时,我和崇正、慧明三人从广州出发,乘坐只能躺在车厢地板当床舗的长途汽车上,经历14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在24日晨7时许到达连江县城。找到县招待所并放下行囊,也顾不上休息,即和文正同事的侄子卢先生(家住连江县城)取得联系,他带来一本《连江县志》供我们参阅,领我们用完早餐即送我们到县城南面隔着一条敖江的江南村村委会,那里的宗亲得知我们是来连江县寻根和寻亲的,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们,一位宗亲拿出用铁皮箱锁着的一本非常厚大的手抄本族谱给我们观看,又由克全、克松二位宗亲领我们到他们村子里的祖祠——赵恢家庙参观,祖祠虽不很大,但陈设却富丽堂皇,对联、横匾挂满祠堂。(顺便说一下,我们没有任何介绍信,也没让我们出示身份证,见面时只介绍说我们姓赵,是太宗派后裔,来福建寻根和寻亲的。就是这样,三天四夜,三县五地,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宗亲们的盛情接待和多方关照。“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太祖遗训,已深深根植于宗室子孙后代的心中)。
3、午餐后,克全和克松二位领我们乘车到县城西北约5里的东湖里(现改东湖村)寻根。我们在广州时,不知道这个东湖里历经数百年后是否还存在?所以,当我们下车后,看到村囗一块石匾上写着“东湖”两个大字,我和崇正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就好像离家800年的游子,今日才得以回归故里的那种感觉。村干部告诉我们,东湖村如今没有赵姓人家居住,他领我们到村对面的东湖山,离大路不远处,有两尊一文一武的高大石人,肩上披着红绸子,石像前用石块垒成一小桌子上放有香炉,有人来上过香。据村干部介绍,这两尊石像是后人立的,原有的石马、石羊在修路时搬到山里了。原来这里有一个湖叫东湖,后来干涸后种庄稼了,1956年在东湖往上的高处建了一个水库,把士敒及其以下几代子孙的坟茔都给淹了,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和痛心,一行三人只能在石像前一再三鞠躬,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向下葬在这里的先祖祭拜,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克全催促我们上车,送我们往南离县城约6—7里的管头镇上坪村寻亲,文庆、善谋两位宗亲在赵氏宗祠接待我们,他们是太宗派后裔,该村赵姓人口不很多,但祠堂仍富丽堂皇,虽然内部正在装修,但祠内两个大柱上的雕龙刻凤,仍可见其栩栩如生。我们说明来意,送给他们一些资料,并交谈了近两个小时才离开,临行前,文庆去电他的侄子善潮(镇邮政局长),嘱咐他第二天上午用邮车送我们去闽侯县上街镇沙堤村寻亲(该村有六千多人是太宗派后裔)。当克全、克松(已70多岁了)把我们送回县城时,已是黄昏了,他们陪了我们整整一天,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找到东湖里和上坪村。善潮宗宗也是这样,25日上午他用邮车把我们送到闽侯县的沙堤村,一直等到下午仍用他的邮车送我们到福州长途汽车站才离开,陪了我们大半天……
我还想讲几件到赵家堡寻亲的感人故事,赵家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声在外,各地都有人前去参观,城堡用砖砌成双层城墙,髙近3米,周长1082米,只有两个门可以出入,城堡内聚居着在崖山大战中逃出来的魏王八子德文后裔、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后人。城堡内的宗亲并不富裕,当时堡内连一个卖食用品的小铺子都没有,偶见家门口放几只鸡蛋,几小捆蔬菜和几个水果出卖。尽管如此,10月26日下午1时许,《赵家堡族谱》主编、赵家城联谊会会长、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赵和斌,领着两位从外地赶回来的理事(一位在外养蜂,一位卖肉),骑着三辆摩托车,在离赵家堡数里外的公路边停车处迎接我们,将我们送到城堡外不远处的和斌家里,我们说明来意,和斌主编立即拿出3本2006年出版的《赵家堡族谱》赠送给我们,并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城堡内所有仿宋景点和保存的文物史料。后来我才注意到他们族谱刋登的捐款名单,捐1000元的仅有1人,500元的6人,其余88人捐100元,全部都刋登有照片。相比我们霞路来(捐800元才刋登照片),差距竟如此之大,感叹之余,我不能不对和斌主编精心周到的安排和慷慨无偿的馈赠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心存感激……我向大家汇报这些,主要想说明,我们的寻根和寻亲之旅虽然短暂和艰辛(往返两个夜晚都躺在长途汽车的车厢地板上度过),但各地宗亲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关怀备至,却让我们感到无比温馨和深受感动。
为了报答在编族谱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宗亲,我曾带给或寄给他们一些考证资料,族谱出版以后,建议各送一本《霞路赵氏族谱》,据说各村宗亲都争相传阅,很受欢迎。
正是上文提到的克全宗亲,看了我们的族谱后,于今年7月28日给我来电话,说两件事: 一是: 在他们准备扩建的赵恢家庙后面挖出一块刻有“嘉靖丙午冬建造”的石碑,问我是不是墓碑?二是:太祖、太宗、魏王三派由汴入闽始祖的始迁居住地是在连江县城,而不是在东湖里。我请他将石碑照一张相片,将有关入闽始祖居住地的资料复印或抄彔一份寄给我。10月16日我收到他寄来的三张照片、两页打印资料和一页信,我看完资料后,又先后两次打电话向他咨询,现将电话问询记彔结合两页资料和一页来信向各位宗亲作如下汇报:
1、资料来源——江南村魏王后裔保存有清朝、民国、1990年修的三个版本的族谱,都是手抄本。克全将三个版本有关太祖、太宗、魏王三派由汴入闽的始祖居住地进行对照,他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族谱太厚,无法复印,他是请打印店打印有关太宗派入闽先祖的居住地和葬地两页资料寄来给我的,他在信中还特意将太宗派入闽先祖居住的古街名加“注”,即:
资寿铺(今建国路) 兴庆(今县政府附近)
沟墘上巷坊口(今县政府南面横街即玉荷西)
先祖的坟茔:湖东即东湖东 湖西即东湖西
2、根据江南村的族谱记载:入闽始祖清源侯士敒公是居住在兴庆,即今连江县政府所在地附近。近日,我重新查阅了一下《三江赵氏族谱》,在卷二10页汝固公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太祖清源侯始居连江兴庆寺”,说明汝固公的墓志铭和江南村族谱的记载是一致的,但过去不知道“兴庆”或“兴庆寺”是在什么地方?现在才确认士敒公是居住在连江县城,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居住在东湖里。克全在电话中还告诉我,东湖里过去只有一、二户赵姓居住,是负责看坟的。
3、入闽始祖士敒——汝珇、汝固等几代先祖的坟茔都在东湖山,又称赵家墓地,江南村的族谱和《三江赵氏族谱》是一致的。
4、几点补充说明:
(1)我以前不知道连江县有太祖派的后人居住,以为太祖派后裔都迁到泉州市了(即南外宗正司),看了克全的资料,并去电咨询,才知道连江县三派都有,太祖派后人现在还有居住在县城的。
(2)“汝珇之后必櫄兄弟分迁广东”——据《宋史》7513页的世系表记载,必櫄是汝珇之孙,崇澥之长子,崇澥是必樘的亲二伯。
(3)“汝固之后及汝师之后徏居沟墘上巷坊口”——据《宋史》7513-7516页的世系表记载,汝珇(父善竦)、汝固(父善宾)是堂兄弟,同是不缁之孙,汝浉(父善洁),是不抑之孙,不缁是士敒次子,不抑是士敒三子。
(4)克全寄来的资料中,有“太祖第八世孙奉直大夫子楹公” 和“太宗第六世孙清源侯士敒公”的记载,即江南村族谱认为:“子”字辈是太祖的八世孙,“士”字辈是太宗的六世孙。但据《宋史》615页本纪第三十三记载,孝宗(名伯琮)“太祖七世孙也。” 又《宋史》783页本纪第四十一记载,理宗(名与莒)“太祖十世孙”。即:“伯”字辈是太祖七世孙,“与”字辈是太祖十世孙。按《宋史》推算,“子”字辈应是太祖的六世孙。同理,“士”字辈应是太宗的五世孙,说明江南村的族谱和《宋史》计算几世孙的方法不一致,实际上现在对“几世祖”和“几世孙”的认识还很不统一。霞路编委会经过反复讨论,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即和《宋史》、《仙源类谱》保持一致。
5、关于三张照片
一张是在赵恢家庙后面挖出的石碑,有坐向、位置?、嘉靖丙午(1546年)冬造的记载,推测是建赵恢家庙时的“奠基石”。
另两张是克全到管头镇东歧村借用族谱中所附的照片复照的,其中一张是“弥陀巷宋代莲花井”,克全说该井现在还保留着,另一张是“连江城关青年路弥陀巷”,青年路弥陀巷在县政府东边不远,江南村的入闽始祖访夫公就居住在这里。
关于由汴入闽先祖士敒公的居住地和葬地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赵银英
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