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下 的 青 砖 大 屋

近日在整理一些家乡的图片时,一种熟悉而陌生感频现于脑海中,让我迷惑、不解。咱们的乡下(包括广东其它地方)怎么会在同一时期崛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村落?而且是规模之大,质量之高的建筑,窃以为是空前绝后的。
带着问题,我在电话中访问了父亲,据说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产物。如我们家对面的二层大屋,我那八十岁的伯父在儿时便看着它建起来的,还说是住在村头的那个已故了很久的“护公”所建筑。我记得小时候曾到“护公”的“大庄园”玩过,它虽有点破败,显然曾经辉煌过!还常见他在树荫下与一众乡亲聚在一起,日子过得很悠闲似的……现在想起来也肃然起敬,这不是因他是“包工头”的富有,而是他那精湛的建筑工艺。
在《百年历史的华侨村——霞路》(江门画报)的一文中,赵华关老师说过:他小时候,村里很穷。那时,是当年村民相互牵线,相互帮助,漂洋过海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村民在海外挣到钱后,有的带回来,有的寄回来,购田地,建大屋。以霞路五福里为例,初时建了几十间,后来达到百多间;村内的几条主巷道,宽约4米,横巷宽约1.5米,都铺上了当时称为“红毛泥”的外国水泥。当时的规划者借鉴了外国城市建设的经验,村内房屋横竖笔直,每六间房屋为一厢,以一横街间隔,整齐划一。村中还挖有一个水塘,以供消防用;村的东北面建有炮楼,用来观察敌情;村中建有竹云轩、叙乐亭等馆子,成为村民休闲场所。
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而已,同样的其它村落也不少,都是大同小异的。
纵观这一时期的大屋,它相当于今日的豪宅概念了,其建筑艺术一方面是源于历史的积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汲取了西洋建筑的精华,不但注视外观,室内的装饰也颇为讲究,是岭南民居的经典风格。
大屋全部是青砖外墙,一层的居多,二层的也不少,设计为前后座三联房,中间大房二边小房,中间留一个空间,我们叫做天井,后座用作客厅和睡房用,前座用作厨房和杂物房的多。大门口几乎都是用坚固的花岗石作墙裙和门框,还有门楣、窗楣上精致的壁画和雕刻。进门先是经过小木门,再到栅栏式“趟栊”,“趟栊”是由半径5、6厘米的木圆条横排组成,起防盗、通风的作用,最后才是厚重的大木门,是大屋的重要关防。一些大屋内,有的还建有小院,小院中挖有水井,种有花草树木呢。唯独是尚欠解決“大小二便”的设计而显得美中不足。
总之,乡下的青砖大屋,并不是咱们常说的“冬暖夏凉”这么简单,它是集石雕、砖刻、灰塑、木雕、壁画等工艺美术于一体,还包含了家居风水、乡村规划、建筑设计诸学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只是一百几十年的瞬间。当咱们回首那一个又一个的村落、一间又一间的青砖大屋、一座又一座的大祠堂时;当咱们惊叹那完善的乡村规划、了不起的“泥水佬” 和充足而上乘的中外建筑材料时,真感概这一切似乎离咱们太遥远了,它仿佛是来自远古的文明大时代,不象是我们以前所讲的那个腐朽与凄惨的旧社会。
( 文青 文 / 霞轩 摄影 2011/2 )
带着问题,我在电话中访问了父亲,据说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产物。如我们家对面的二层大屋,我那八十岁的伯父在儿时便看着它建起来的,还说是住在村头的那个已故了很久的“护公”所建筑。我记得小时候曾到“护公”的“大庄园”玩过,它虽有点破败,显然曾经辉煌过!还常见他在树荫下与一众乡亲聚在一起,日子过得很悠闲似的……现在想起来也肃然起敬,这不是因他是“包工头”的富有,而是他那精湛的建筑工艺。
在《百年历史的华侨村——霞路》(江门画报)的一文中,赵华关老师说过:他小时候,村里很穷。那时,是当年村民相互牵线,相互帮助,漂洋过海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村民在海外挣到钱后,有的带回来,有的寄回来,购田地,建大屋。以霞路五福里为例,初时建了几十间,后来达到百多间;村内的几条主巷道,宽约4米,横巷宽约1.5米,都铺上了当时称为“红毛泥”的外国水泥。当时的规划者借鉴了外国城市建设的经验,村内房屋横竖笔直,每六间房屋为一厢,以一横街间隔,整齐划一。村中还挖有一个水塘,以供消防用;村的东北面建有炮楼,用来观察敌情;村中建有竹云轩、叙乐亭等馆子,成为村民休闲场所。
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而已,同样的其它村落也不少,都是大同小异的。
纵观这一时期的大屋,它相当于今日的豪宅概念了,其建筑艺术一方面是源于历史的积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汲取了西洋建筑的精华,不但注视外观,室内的装饰也颇为讲究,是岭南民居的经典风格。
大屋全部是青砖外墙,一层的居多,二层的也不少,设计为前后座三联房,中间大房二边小房,中间留一个空间,我们叫做天井,后座用作客厅和睡房用,前座用作厨房和杂物房的多。大门口几乎都是用坚固的花岗石作墙裙和门框,还有门楣、窗楣上精致的壁画和雕刻。进门先是经过小木门,再到栅栏式“趟栊”,“趟栊”是由半径5、6厘米的木圆条横排组成,起防盗、通风的作用,最后才是厚重的大木门,是大屋的重要关防。一些大屋内,有的还建有小院,小院中挖有水井,种有花草树木呢。唯独是尚欠解決“大小二便”的设计而显得美中不足。
总之,乡下的青砖大屋,并不是咱们常说的“冬暖夏凉”这么简单,它是集石雕、砖刻、灰塑、木雕、壁画等工艺美术于一体,还包含了家居风水、乡村规划、建筑设计诸学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只是一百几十年的瞬间。当咱们回首那一个又一个的村落、一间又一间的青砖大屋、一座又一座的大祠堂时;当咱们惊叹那完善的乡村规划、了不起的“泥水佬” 和充足而上乘的中外建筑材料时,真感概这一切似乎离咱们太遥远了,它仿佛是来自远古的文明大时代,不象是我们以前所讲的那个腐朽与凄惨的旧社会。
( 文青 文 / 霞轩 摄影 2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