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访 “ 鬼 楼 ”

新会区古井镇泗冲村大路边,有一座约300平方米面积的花园,正对大门,是一个长方形、面积约50平方米的水池,水池两侧,对称矗立着两座占地约70平方米、极具建筑特色的楼房,这就是古井镇著名的“孖楼”,当地村民习惯称为“鬼楼”。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笔者尚年幼,更因是外村人,对“孖楼”只闻其名,其余一无所知。因了“鬼楼”这一称谓,每当路过,见其规模宏大,也见其荒凉,因而,总怀敬畏之心。
今年2月1日,在古井镇侨务办公室的领导带领下,笔者与众同事探访了“鬼楼”,泗冲村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泗冲村老人协会的领导,给予热情的接待,尽其所知,详细解说,揭开了“鬼楼”的神秘面纱。
原来,村民通称的“鬼楼”的“鬼”,并非迷信所谓的灵界之物,而是当地人对西洋人称“番鬼”的“鬼”,也就是说,从称谓便可知,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兼有西洋建筑风格设计特色的“孖楼”。
距今100多年前,汤义炯、汤义聘兄弟俩创建了这座花园。两座二层楼房,建成对称形式,取其兄弟永远和睦、家园长久和谐的寓意。东楼由汤义炯先生使用,西楼由汤义聘先生居住。其后人也曾在此花园度过幸福的时光。日本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我们南国的边陲小镇,也难幸免。此时,汤先生他们已经移居江门。日军攻占古井前,已经帕特工乔装成化缘和尚,详尽侦察了泗冲村,地形地物,10座雕楼,甚至每一处水井,均标注在军用地图。步兵进犯前,先由飞机轰炸一轮。幸得炸弹偏移,邻近的一座更大型的楼房损失半座,“孖楼”才得以在战火中挺立。日军强占其为司令部,“孖楼”饱遭蹂躏。
光复后,汤先生及其家人没有回来“孖楼”生活,有的移居美国,有的在江门行医,或与他人合股经商。其“万就行”在今江门市旧城区仓后路。当时生意兴隆。
解放后,汤先生及其家人更没有再回来,“孖楼”被分配给当地的贫下中农享用。延至上世纪60年代,给中华大地带来沉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中,“孖楼”自然劫数难逃。
经历了这么多劫波,现在,“孖楼”内文物已经荡然无存,尽显衰颓景象。栏杆破损,飞檐掉落,钢筋显露,批荡松脱。细心审视,墙壁上还留存着“文革”时期的标语、图像。从未被拆毁的门窗、玻璃、木雕,可以看见用料精良,做工考究。笔者徒叹世事沧桑,大好一座楼房,在时光的无情冲刷下,就这样损坏了。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这座花园由汤氏的同宗后人汤启松、汤其光兄弟保管。花园内果木葱茏,花草鲜艳。再没有闲杂人来骚扰了。问及楼房的维修,汤先生苦笑一声,偌大的一笔资金,一时难以筹措。
笔者一行本次探访“鬼楼”,是受了开平雕楼申遗成功的鼓励。开平雕楼申遗成功后,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门票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6月底申遗成功之后,下半年的门票收入同比增长达160%。(《南方日报》2008年1月6日09版)泗冲村人和里,9成村民赴美谋生,他们回乡建造的房屋,很多类似上文介绍的两座。有的有后人居住,保存完好,或经改建。有的现在仍然闲置。我们希望,即使不申遗,这些房屋也应该修葺,使其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信当地政府会有进一步的举措,对这些房屋进行保护,开发利用。让他们重新焕发青春。“孖楼”及泗冲乡的其他华侨房屋的兴建,“万就行”在江门市的经营,充分表明了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孖楼”等房屋的建筑式样,吸收了西方建筑思想的精华,充分表明了华侨思想解放,思维创新,容易接受新事物,“师夷长技”以发展自己的家乡。相信我们还会有对“鬼楼”的再次、三次······探访。行文至此,笔者有感而发,赋七绝一首,以结本文。诗云:“茵茵草木茂庭前,转眼光阴过百年。最是孖楼情义重,风华再现待明天。”
(刊于2008年6月26日《江门日报》《蓬江文学》/ 赵崇仁 文 / 赵崇卓 摄影)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笔者尚年幼,更因是外村人,对“孖楼”只闻其名,其余一无所知。因了“鬼楼”这一称谓,每当路过,见其规模宏大,也见其荒凉,因而,总怀敬畏之心。
今年2月1日,在古井镇侨务办公室的领导带领下,笔者与众同事探访了“鬼楼”,泗冲村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泗冲村老人协会的领导,给予热情的接待,尽其所知,详细解说,揭开了“鬼楼”的神秘面纱。
原来,村民通称的“鬼楼”的“鬼”,并非迷信所谓的灵界之物,而是当地人对西洋人称“番鬼”的“鬼”,也就是说,从称谓便可知,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兼有西洋建筑风格设计特色的“孖楼”。
距今100多年前,汤义炯、汤义聘兄弟俩创建了这座花园。两座二层楼房,建成对称形式,取其兄弟永远和睦、家园长久和谐的寓意。东楼由汤义炯先生使用,西楼由汤义聘先生居住。其后人也曾在此花园度过幸福的时光。日本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我们南国的边陲小镇,也难幸免。此时,汤先生他们已经移居江门。日军攻占古井前,已经帕特工乔装成化缘和尚,详尽侦察了泗冲村,地形地物,10座雕楼,甚至每一处水井,均标注在军用地图。步兵进犯前,先由飞机轰炸一轮。幸得炸弹偏移,邻近的一座更大型的楼房损失半座,“孖楼”才得以在战火中挺立。日军强占其为司令部,“孖楼”饱遭蹂躏。
光复后,汤先生及其家人没有回来“孖楼”生活,有的移居美国,有的在江门行医,或与他人合股经商。其“万就行”在今江门市旧城区仓后路。当时生意兴隆。
解放后,汤先生及其家人更没有再回来,“孖楼”被分配给当地的贫下中农享用。延至上世纪60年代,给中华大地带来沉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中,“孖楼”自然劫数难逃。
经历了这么多劫波,现在,“孖楼”内文物已经荡然无存,尽显衰颓景象。栏杆破损,飞檐掉落,钢筋显露,批荡松脱。细心审视,墙壁上还留存着“文革”时期的标语、图像。从未被拆毁的门窗、玻璃、木雕,可以看见用料精良,做工考究。笔者徒叹世事沧桑,大好一座楼房,在时光的无情冲刷下,就这样损坏了。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这座花园由汤氏的同宗后人汤启松、汤其光兄弟保管。花园内果木葱茏,花草鲜艳。再没有闲杂人来骚扰了。问及楼房的维修,汤先生苦笑一声,偌大的一笔资金,一时难以筹措。
笔者一行本次探访“鬼楼”,是受了开平雕楼申遗成功的鼓励。开平雕楼申遗成功后,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门票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6月底申遗成功之后,下半年的门票收入同比增长达160%。(《南方日报》2008年1月6日09版)泗冲村人和里,9成村民赴美谋生,他们回乡建造的房屋,很多类似上文介绍的两座。有的有后人居住,保存完好,或经改建。有的现在仍然闲置。我们希望,即使不申遗,这些房屋也应该修葺,使其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信当地政府会有进一步的举措,对这些房屋进行保护,开发利用。让他们重新焕发青春。“孖楼”及泗冲乡的其他华侨房屋的兴建,“万就行”在江门市的经营,充分表明了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孖楼”等房屋的建筑式样,吸收了西方建筑思想的精华,充分表明了华侨思想解放,思维创新,容易接受新事物,“师夷长技”以发展自己的家乡。相信我们还会有对“鬼楼”的再次、三次······探访。行文至此,笔者有感而发,赋七绝一首,以结本文。诗云:“茵茵草木茂庭前,转眼光阴过百年。最是孖楼情义重,风华再现待明天。”
(刊于2008年6月26日《江门日报》《蓬江文学》/ 赵崇仁 文 / 赵崇卓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