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谒国焘墓
旅加 赵嘉平

眨眼之间, 我旅居加拿大多伦多已经将近9年了。因为年老客迁, 环境不熟, 語言不通, 〝盲聋跛哑〞, 四〝病〞俱全。加上所在社区乘搭公交不大方便, 故甚少离家外出参加各项活动。近9年了, 也只参加过新会同乡会组织的拜祭新会先侨活动两次。在不久前参加的第二次拜祭活动中, 因我而发生了一件使大家均感惊愕的事情!
今年的5月24日早上, 乡里环姨 ( 即林锡环女士, 乡里多称她为书记 ) 一早就打来电话, 说是11时左右开车来我家, 接送我到士嘉堡南面的松山墓园, 去参加一个拜祭新会先侨的活动。我非常感谢环姨有车又有心, 更想借此次活动之便, 寻找一位中国名人谜一般的坟茔, 于是我欣然应允依时前往。
这位中国名人, 就是上个世纪中共初建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中央局三位成员之一、在中共党内当了17年高级领导人后, 于1938年背弃中共而投身敌对党国民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脱离国民党而移居香港, 在香港加入了〝第三势力〞、 其后于1968年辗转移居加拿大多伦多的士嘉堡, 最后终因年老多病、穷困潦倒而客死异乡的张国焘!
据乡里李烈声先生介绍, 五十年代初他在澳门工作时, 曾与在香港的张国焘有过交往。至六十年代末他移居加拿大后, 又与张再次相会。其时张已步入晚年, 儿子海威、湘楚和渝川均非富有人家。张国焘夫妇的日常生活, 主要是靠政府发放的老人福利来维持, 手头颇为拮据。有见及此, 李姓乡里便常常约他饮饮茶、吃吃饭, 尽自己的经济能力给他予资助。张入了养老院后, 1976年患了中风, 其后转入老人病院。这时李还不时前往探视他。李姓乡里还提到, 此时的张国焘已经褪尽锋芒, 淡出政治, 为人已经相当低调,日常甚少谈及政治, 更绝不对人讲述中共和国民党高层领导人的是非功过。
1979年, 已经82岁高龄的张国焘, 仍有一只手和一只脚可以活动。生日那天, 他还前往长子家, 参加儿孙们为他举办的生日派对。 不想一个星期后的12月3日, 竟与世长辞。
据其妻杨子烈后来对人说, 12月2日夜间, 张在老人病院遭遇停电事故。当时天气严寒, 张的被子、毛毯在转身时滑落地下, 张多次按铃, 但无人回应, 张因冷而大呕大吐。到天亮后家人前往探视时, 这个一生大起大落、亦敌亦友、又正又反、能高能低的传奇人物, 已经步登天国多时了!
3年前, 我在网络上偶然看到一个报道, 说是有人经过千辛万苦, 终于寻得张国焘的坟墓, 原来就在市区南部的松山墓园。我约略记得, 我初到多伦多时, 曾因参加拜祭新会先侨而到过松山。当我将此事转告李姓乡里时, 他说他与张在生前有过多次交往, 但对张死后的安葬之处, 却一直一无所知, 他也想找个机会往松山墓园一行, 探访一下这位生前老友的在天之灵。今年拜祭新会先侨之前, 我曾预约他一同前往。可惜事有凑巧, 拜祭那天正是他乘机返澳门的日子, 无法分身前往松山。对此他一直表示遗憾。
环姨载我来到松山墓园第九区的新会先侨纪念碑所在地时, 还未到约定的拜祭时间, 乡里们尚未齐集。我便趁此机会在纪念碑四周巡视一下。突然, 纪念碑左侧大路对面第五区路边两个极为相似的坟墓跳入了我的眼帘, 其形制与我见过的照片中的张国焘墓十分相似, 都是墓中间有一块约为90×60cm的青白石碑, 碑的两边都种有两棵略高于石碑的青松, 那松树枝繁叶茂, 下圆上尖, 苍翠欲滴, 气势肃然。我走近一看, 2263号墓碑面向大路一面刻着姓BLACK的洋人名字。我记得报道上说过, 张墓的刻字是在洋人墓碑的背面, 便转至石碑后面观看。这一看就看出名堂, 墓碑背面刻的正是〝张公国焘〞和〝张杨子烈〞8个耀人眼目的中文大字!原来在九十年代之前, 这里很多中外孝子贤孙, 为节省殡葬费用, 都采用〝一块墓地两家合葬〞的做法, 所以石碑正反两面都会刻上不同坟主的名字。过去之所以会出现国焘墓〝一墓难寻〞的问题, 原来都是由这个〝外洋内中〞的墓碑一手造成的。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如此轻而易举地找到张国焘墓, 而且墓就在新会先侨纪念碑左侧不超过20米处的大路边, 这的确是一件难以想像的巧合!这一新发现, 立刻在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30位新会乡里中引起不大不少的轰动。人们惊奇地奔走相告。同乡会的叶会长、李副会长、年高资深的乡里以及其他多位知道张国焘是何许人也的参拜者, 都即时前往国焘墓观看, 其中还有人拱手礼拜这个新会先侨的隔里邻舍, 都希望他们能永世在此〝天涯若比邻〞, 更有人慨叹:人们在生前可能会因政治观点、立场的不同而分道扬镳, 而死后却因同文同种、同声同气而重新走到一起, 这世界真是有时太大, 有时却是太小了!
记得湖南人刘剑文曾在四川巴中南龛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张国焘塑像座上撰联曰:
国破家亡, 挺身立党, 有始却无终, 已辨忠奸留史册;
焘惊浪骇, 分道扬镳, 将功难补过, 非凭成败论英雄。
这里我也附庸风雅, 口占一绝如下:
侨碑张墓结芳邻, 幸会松山成族亲。此日天涯同一笑, 当年恩怨化烟尘。
2015.5.30.
今年的5月24日早上, 乡里环姨 ( 即林锡环女士, 乡里多称她为书记 ) 一早就打来电话, 说是11时左右开车来我家, 接送我到士嘉堡南面的松山墓园, 去参加一个拜祭新会先侨的活动。我非常感谢环姨有车又有心, 更想借此次活动之便, 寻找一位中国名人谜一般的坟茔, 于是我欣然应允依时前往。
这位中国名人, 就是上个世纪中共初建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中央局三位成员之一、在中共党内当了17年高级领导人后, 于1938年背弃中共而投身敌对党国民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脱离国民党而移居香港, 在香港加入了〝第三势力〞、 其后于1968年辗转移居加拿大多伦多的士嘉堡, 最后终因年老多病、穷困潦倒而客死异乡的张国焘!
据乡里李烈声先生介绍, 五十年代初他在澳门工作时, 曾与在香港的张国焘有过交往。至六十年代末他移居加拿大后, 又与张再次相会。其时张已步入晚年, 儿子海威、湘楚和渝川均非富有人家。张国焘夫妇的日常生活, 主要是靠政府发放的老人福利来维持, 手头颇为拮据。有见及此, 李姓乡里便常常约他饮饮茶、吃吃饭, 尽自己的经济能力给他予资助。张入了养老院后, 1976年患了中风, 其后转入老人病院。这时李还不时前往探视他。李姓乡里还提到, 此时的张国焘已经褪尽锋芒, 淡出政治, 为人已经相当低调,日常甚少谈及政治, 更绝不对人讲述中共和国民党高层领导人的是非功过。
1979年, 已经82岁高龄的张国焘, 仍有一只手和一只脚可以活动。生日那天, 他还前往长子家, 参加儿孙们为他举办的生日派对。 不想一个星期后的12月3日, 竟与世长辞。
据其妻杨子烈后来对人说, 12月2日夜间, 张在老人病院遭遇停电事故。当时天气严寒, 张的被子、毛毯在转身时滑落地下, 张多次按铃, 但无人回应, 张因冷而大呕大吐。到天亮后家人前往探视时, 这个一生大起大落、亦敌亦友、又正又反、能高能低的传奇人物, 已经步登天国多时了!
3年前, 我在网络上偶然看到一个报道, 说是有人经过千辛万苦, 终于寻得张国焘的坟墓, 原来就在市区南部的松山墓园。我约略记得, 我初到多伦多时, 曾因参加拜祭新会先侨而到过松山。当我将此事转告李姓乡里时, 他说他与张在生前有过多次交往, 但对张死后的安葬之处, 却一直一无所知, 他也想找个机会往松山墓园一行, 探访一下这位生前老友的在天之灵。今年拜祭新会先侨之前, 我曾预约他一同前往。可惜事有凑巧, 拜祭那天正是他乘机返澳门的日子, 无法分身前往松山。对此他一直表示遗憾。
环姨载我来到松山墓园第九区的新会先侨纪念碑所在地时, 还未到约定的拜祭时间, 乡里们尚未齐集。我便趁此机会在纪念碑四周巡视一下。突然, 纪念碑左侧大路对面第五区路边两个极为相似的坟墓跳入了我的眼帘, 其形制与我见过的照片中的张国焘墓十分相似, 都是墓中间有一块约为90×60cm的青白石碑, 碑的两边都种有两棵略高于石碑的青松, 那松树枝繁叶茂, 下圆上尖, 苍翠欲滴, 气势肃然。我走近一看, 2263号墓碑面向大路一面刻着姓BLACK的洋人名字。我记得报道上说过, 张墓的刻字是在洋人墓碑的背面, 便转至石碑后面观看。这一看就看出名堂, 墓碑背面刻的正是〝张公国焘〞和〝张杨子烈〞8个耀人眼目的中文大字!原来在九十年代之前, 这里很多中外孝子贤孙, 为节省殡葬费用, 都采用〝一块墓地两家合葬〞的做法, 所以石碑正反两面都会刻上不同坟主的名字。过去之所以会出现国焘墓〝一墓难寻〞的问题, 原来都是由这个〝外洋内中〞的墓碑一手造成的。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如此轻而易举地找到张国焘墓, 而且墓就在新会先侨纪念碑左侧不超过20米处的大路边, 这的确是一件难以想像的巧合!这一新发现, 立刻在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30位新会乡里中引起不大不少的轰动。人们惊奇地奔走相告。同乡会的叶会长、李副会长、年高资深的乡里以及其他多位知道张国焘是何许人也的参拜者, 都即时前往国焘墓观看, 其中还有人拱手礼拜这个新会先侨的隔里邻舍, 都希望他们能永世在此〝天涯若比邻〞, 更有人慨叹:人们在生前可能会因政治观点、立场的不同而分道扬镳, 而死后却因同文同种、同声同气而重新走到一起, 这世界真是有时太大, 有时却是太小了!
记得湖南人刘剑文曾在四川巴中南龛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张国焘塑像座上撰联曰:
国破家亡, 挺身立党, 有始却无终, 已辨忠奸留史册;
焘惊浪骇, 分道扬镳, 将功难补过, 非凭成败论英雄。
这里我也附庸风雅, 口占一绝如下:
侨碑张墓结芳邻, 幸会松山成族亲。此日天涯同一笑, 当年恩怨化烟尘。
201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