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 门 古 战 场
崖门是南宋亡国最后一场血战的古战场。事隔700多年,如今古战场范围已不可考,今指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长者还可依稀指出宋末演兵场、架马坪、古碗窑等荒芜遗址。
据历史记载,宋朝自高宗赵构南迁临安(今杭州),国力渐弱,金、元先后入侵,朝廷不思抵抗,只想通过议和求得苟安。至恭宗赵显登位(1274年)一年多,元兵即侵入临安。赵显派人奉镇国玉玺出降,帝、后、王、臣尽为俘虏。只度宗之淑妃杨氏携二子赵昰、赵昺出走。他们逃到温州,宋旧臣苏刘义、陆秀夫、张世杰等,相继出兵至温州保卫。1276年5月,张世杰等拥赵昰即位(端宗)于福州,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后来元兵追到福州,帝昰逃到潮洲。不久,元兵又追到潮洲,帝再次南逃,1277年12月,帝逃到井澳;1278年3月到硇洲(今湛江南之硇洲岛)。4月,帝昰病死(年11岁),群臣又立昺即位于硇洲。昺才8岁,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太傅。6月高雷失守,张世杰认为新会崖山高40余丈,方圆80余里,与汤瓶山(古兜山)对峙如门,门外是大海,非舟揖不能至,可据守。于是帝昺迁行都于新会崖山。当时有军民约20万,张世杰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建军屋3000间,建立行朝草市,正殿名慈元殿,是杨太后与小皇帝赵昺临朝议政之地。又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在外扩充军备,建立抗元据点;封太傅张世杰为越国公,在崖山率兵护驾;丞相陆秀夫主持政务,筹集钱粮,诏各地勤王。君臣据守,以图中兴。9月葬端宗于崖山,称“永福陵”。10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张世杰叔父张柔之子)率海军由闽入粤,破崖山外围宋军据点。文天祥兵败于潮阳,被元军俘于五坡岭,囚禁在敌船上。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兵占据崖山海口制高点,元军副帅李恒率兵追至崖山之北,两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张弘范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不答应,曰:“吾不能救父母,反教人叛父母乎?”挥笔作《过零丁洋》,自述四年来的战斗经历,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
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罢,“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文天祥全集》)。张弘范军中有张世杰外甥韩某。张弘范又派韩某到宋营招降张世杰。张世杰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为主死,志不可移也。”张世杰誓死抗战到底,焚行宫,集结千余艘巨舰,用大索系牢,中舻外舵,帝昺居其中。元军攻不下,又用船载茅草,浇上油脂,乘风火攻。宋舰则涂上泥巴,用长茅拒火船,火不能及。元军断绝宋军粮草汲水之路。宋军茹干糗十余日,渇甚则掬海水饮,饮者多呕泻,战斗力大减。正月初六,张弘范分兵前后夹攻宋营,潮涨则从北攻其后,潮退则从南攻其前,从早至晚。宋兵不能支持,终于被攻破。张世杰知大势已退,便抽调精兵入中军。当时天色以晚,且风雨交加,咫尺不能辨。张世杰与苏刘义以16只船夺港而出。陆秀夫走到帝船上,见船大且被连环索处处系紧,估计逃不脱了,便叫妻子投海自尽,他自己穿好朝服,启奏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受辱。”说完,背幼帝昺投海殉国于奇石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海面浮尸10余万。
张世杰护送杨太后回到崖门,太后闻知帝昺己死,抚膺痛哭曰:“吾忍死万里间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说罢扑向大海,壮烈殉国。 世杰将杨太后葬于海滨,率战船16艘出崖门,欲走交趾(今越南),再图复兴。5月4日,船到阳江海陵岛遇飓风,舟覆,张世杰亦死于大海中。
文天祥被张弘范带到崖门,见崖山已破,仰天恸哭,作诗致哀曰: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南宋亡后,文天祥被押送燕京(今北京),“天祥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崖山志》下同),囚禁狱中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写下不少感人诗篇,其中有千古传诵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主数次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原赐一死足矣。”天祥终被杀,就义时,“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时有十义士者,收尸葬都城外,年四十七。”
翻开中国历史,历代封建皇朝亡国最惨的是南宋,据史传,惨到皇宫里的乐器奏乐时都会流泪,泪流干了,自碎自裂,无一完器。
南宋灭亡的惨痛史,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2003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莅临新会考察,有感于宋代兴亡史,挥毫落墨赋《七古.游崖山》诗:
西湖游船歌舞声,宰相府中蟋蟀声,
临安太学陈词声,襄阳城头哀哭声。
声声相连风云变,崖门山下跳海声。
宋代兴亡堪为训,波涛依旧一声声。
中国历代封建皇朝亡国的遗址大多寂寂无闻,唯独南宋亡国的遗址新会崖山独放异彩。这是因为南宋君臣和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崖山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在崖海凝聚了爱国主义的民族魂。
明朝推翻元朝后,为树立民族正气风范,佥事陶鲁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即南宋亡后190年)上奏朝廷,获准在崖山宋末行都遗址建大忠祠,以纪念临危受命,坚贞不屈的相国文天祥、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明治四年(1491年)十月,户部侍郎、前广东右布政刘大厦出巡到新会,陈白沙陪他乘船游览崖门,凭吊慈元殿遗址。他们商议在大忠祠上方,即杨太后住过的故址建一座慈元庙(俗称国母殿),以纪念壮烈殉国的杨太后。三江望族赵思仁请求由他出钱办理兴建慈元庙。刘大厦允许,陈白沙当即表示愿为慈元庙作碑记。慈元庙建成后,陈白沙晚年扶病用自创的茅龙笔,按史实与民望,亲自撰写了600多字的《慈元庙碑记》。此碑字体苍劲雄浑,枯润有致,蔚然成家,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被史学界、书法界誉为“岭南第一碑”。此碑现存慈元庙里。此后,至明嘉靖22年,邑人又倡议在慈元庙右侧建忠义坛(义土祠),以纪念抗元死难的宋军将士。至1922年,广东“赵士五房”各出白银3千两,对崖山古迹进行一次大规模整修。1943年,日寇魔爪伸到新会,古井沦陷,崖山的太忠祠、慈元庙、忠义坛全被日军摧毁,成为废墟。
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先后视察新会,对崖山的历史文物极为关注。董必武视察崖山后, 留下一首诗, 发人深省:
渔村奇石己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
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
董诗对崖山古迹的湮灭感慨不己,启发了当时的新会领导人重视保护历史文物。195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慈元庙遗址重建正殿及两廊,以供游人瞻仰,又检拾废墟中的残碑加以修复,供游人阅览。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又拨专款重修崖山祠,载花植树,加建围墙闸门,正殿塑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像,挂杨太后、宋帝昺绣像及崖山险峻形势图、崖山之战简介等,陈列有关资料和皇帝碗、唐宋时崖山古窑的陶瓷片、宋末君臣在行军中的食具等文物。两厢碑廊上有陈白沙的慈元庙碑、张诩的全节庙碑、杨以城篆写的文天祥《正气歌》,以及明成化、嘉靖年间重修祠庙等石碑十余块。频海的杨太后陵、崖山奇石亦已修复,向游客开放。1983年以来,当地政府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先后投资和捐资共500多万元,重建崖山祠。目前的崖山祠占地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依山建有三进大殿,中为慈元殿、后为寝宫,左为大忠祠,右为义士祠,还在后山顶建有望崖楼,楼内首层存放国家领导人游崖山的诗碑。游客登上楼顶,可望见当年宋元大海战的古战场。现在崖山祠已成为新会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历史记载,宋朝自高宗赵构南迁临安(今杭州),国力渐弱,金、元先后入侵,朝廷不思抵抗,只想通过议和求得苟安。至恭宗赵显登位(1274年)一年多,元兵即侵入临安。赵显派人奉镇国玉玺出降,帝、后、王、臣尽为俘虏。只度宗之淑妃杨氏携二子赵昰、赵昺出走。他们逃到温州,宋旧臣苏刘义、陆秀夫、张世杰等,相继出兵至温州保卫。1276年5月,张世杰等拥赵昰即位(端宗)于福州,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后来元兵追到福州,帝昰逃到潮洲。不久,元兵又追到潮洲,帝再次南逃,1277年12月,帝逃到井澳;1278年3月到硇洲(今湛江南之硇洲岛)。4月,帝昰病死(年11岁),群臣又立昺即位于硇洲。昺才8岁,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太傅。6月高雷失守,张世杰认为新会崖山高40余丈,方圆80余里,与汤瓶山(古兜山)对峙如门,门外是大海,非舟揖不能至,可据守。于是帝昺迁行都于新会崖山。当时有军民约20万,张世杰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建军屋3000间,建立行朝草市,正殿名慈元殿,是杨太后与小皇帝赵昺临朝议政之地。又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在外扩充军备,建立抗元据点;封太傅张世杰为越国公,在崖山率兵护驾;丞相陆秀夫主持政务,筹集钱粮,诏各地勤王。君臣据守,以图中兴。9月葬端宗于崖山,称“永福陵”。10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张世杰叔父张柔之子)率海军由闽入粤,破崖山外围宋军据点。文天祥兵败于潮阳,被元军俘于五坡岭,囚禁在敌船上。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兵占据崖山海口制高点,元军副帅李恒率兵追至崖山之北,两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张弘范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不答应,曰:“吾不能救父母,反教人叛父母乎?”挥笔作《过零丁洋》,自述四年来的战斗经历,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
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罢,“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文天祥全集》)。张弘范军中有张世杰外甥韩某。张弘范又派韩某到宋营招降张世杰。张世杰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为主死,志不可移也。”张世杰誓死抗战到底,焚行宫,集结千余艘巨舰,用大索系牢,中舻外舵,帝昺居其中。元军攻不下,又用船载茅草,浇上油脂,乘风火攻。宋舰则涂上泥巴,用长茅拒火船,火不能及。元军断绝宋军粮草汲水之路。宋军茹干糗十余日,渇甚则掬海水饮,饮者多呕泻,战斗力大减。正月初六,张弘范分兵前后夹攻宋营,潮涨则从北攻其后,潮退则从南攻其前,从早至晚。宋兵不能支持,终于被攻破。张世杰知大势已退,便抽调精兵入中军。当时天色以晚,且风雨交加,咫尺不能辨。张世杰与苏刘义以16只船夺港而出。陆秀夫走到帝船上,见船大且被连环索处处系紧,估计逃不脱了,便叫妻子投海自尽,他自己穿好朝服,启奏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受辱。”说完,背幼帝昺投海殉国于奇石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海面浮尸10余万。
张世杰护送杨太后回到崖门,太后闻知帝昺己死,抚膺痛哭曰:“吾忍死万里间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说罢扑向大海,壮烈殉国。 世杰将杨太后葬于海滨,率战船16艘出崖门,欲走交趾(今越南),再图复兴。5月4日,船到阳江海陵岛遇飓风,舟覆,张世杰亦死于大海中。
文天祥被张弘范带到崖门,见崖山已破,仰天恸哭,作诗致哀曰: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南宋亡后,文天祥被押送燕京(今北京),“天祥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崖山志》下同),囚禁狱中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写下不少感人诗篇,其中有千古传诵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主数次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原赐一死足矣。”天祥终被杀,就义时,“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时有十义士者,收尸葬都城外,年四十七。”
翻开中国历史,历代封建皇朝亡国最惨的是南宋,据史传,惨到皇宫里的乐器奏乐时都会流泪,泪流干了,自碎自裂,无一完器。
南宋灭亡的惨痛史,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2003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莅临新会考察,有感于宋代兴亡史,挥毫落墨赋《七古.游崖山》诗:
西湖游船歌舞声,宰相府中蟋蟀声,
临安太学陈词声,襄阳城头哀哭声。
声声相连风云变,崖门山下跳海声。
宋代兴亡堪为训,波涛依旧一声声。
中国历代封建皇朝亡国的遗址大多寂寂无闻,唯独南宋亡国的遗址新会崖山独放异彩。这是因为南宋君臣和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崖山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在崖海凝聚了爱国主义的民族魂。
明朝推翻元朝后,为树立民族正气风范,佥事陶鲁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即南宋亡后190年)上奏朝廷,获准在崖山宋末行都遗址建大忠祠,以纪念临危受命,坚贞不屈的相国文天祥、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明治四年(1491年)十月,户部侍郎、前广东右布政刘大厦出巡到新会,陈白沙陪他乘船游览崖门,凭吊慈元殿遗址。他们商议在大忠祠上方,即杨太后住过的故址建一座慈元庙(俗称国母殿),以纪念壮烈殉国的杨太后。三江望族赵思仁请求由他出钱办理兴建慈元庙。刘大厦允许,陈白沙当即表示愿为慈元庙作碑记。慈元庙建成后,陈白沙晚年扶病用自创的茅龙笔,按史实与民望,亲自撰写了600多字的《慈元庙碑记》。此碑字体苍劲雄浑,枯润有致,蔚然成家,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被史学界、书法界誉为“岭南第一碑”。此碑现存慈元庙里。此后,至明嘉靖22年,邑人又倡议在慈元庙右侧建忠义坛(义土祠),以纪念抗元死难的宋军将士。至1922年,广东“赵士五房”各出白银3千两,对崖山古迹进行一次大规模整修。1943年,日寇魔爪伸到新会,古井沦陷,崖山的太忠祠、慈元庙、忠义坛全被日军摧毁,成为废墟。
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先后视察新会,对崖山的历史文物极为关注。董必武视察崖山后, 留下一首诗, 发人深省:
渔村奇石己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
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
董诗对崖山古迹的湮灭感慨不己,启发了当时的新会领导人重视保护历史文物。195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慈元庙遗址重建正殿及两廊,以供游人瞻仰,又检拾废墟中的残碑加以修复,供游人阅览。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又拨专款重修崖山祠,载花植树,加建围墙闸门,正殿塑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像,挂杨太后、宋帝昺绣像及崖山险峻形势图、崖山之战简介等,陈列有关资料和皇帝碗、唐宋时崖山古窑的陶瓷片、宋末君臣在行军中的食具等文物。两厢碑廊上有陈白沙的慈元庙碑、张诩的全节庙碑、杨以城篆写的文天祥《正气歌》,以及明成化、嘉靖年间重修祠庙等石碑十余块。频海的杨太后陵、崖山奇石亦已修复,向游客开放。1983年以来,当地政府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先后投资和捐资共500多万元,重建崖山祠。目前的崖山祠占地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依山建有三进大殿,中为慈元殿、后为寝宫,左为大忠祠,右为义士祠,还在后山顶建有望崖楼,楼内首层存放国家领导人游崖山的诗碑。游客登上楼顶,可望见当年宋元大海战的古战场。现在崖山祠已成为新会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