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 门 幼 帝 殉 海 南 宋 亡
崖门海战至今已过去很长历史了,但作为古井人永远会流传这个在本土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宋代几百年皇朝最后灭亡于崖门,主要原因是黄帝继位幼小,没有主政能力,朝廷官员腐败,四分五裂而导致这个皇朝彻底失败。
宋代历史太长了,现来分析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后的皇朝,都城是设在临安(现杭州)。当时的黄帝是理宗(赵昀),理宗黄帝驾崩后,由度宗(赵禥)继了帝位,皇后全氏是浙江绍兴人,大臣们对她品德评价很好。但度宗(赵禥)特别好色,喜新厌旧,全氏被册立为皇后不久,度宗就对她冷落了,另求新的美色。对此,全氏并不嫉妒,只是劝说度宗,要度宗注意身体,以国事为重。度宗哪里肯听全皇后的劝说,依然我行我素。由于纵欲过度,不久就患了病,咸惇十年(1274),这位以好色着称的黄帝驾崩了。
皇帝没了,确立皇位继承人就提到日程上来。全氏共为度宗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未长大就死了,后生的一个名叫赵显(即后来的灜国公),年纪四岁。当时,除了他以外,度宗还有两个儿子,是妃子生的,叫赵昰、赵昺。赵昰年纪比赵显大些,许多大臣认为,战事纷纷,朝廷岌岌可危,要维持政局,一定要立年长的皇子为皇帝。
可是,把持朝政的贾似道(此人后被流荒到惠州路上押解的卫士刺死)却另有打算,他觉得立幼主赵显为帝更有利于自己把持朝政,所以,找了很多借口,强词狡辩,竟力主张由嫡子(皇后所生赵显)继了帝位。全皇后虽说做了皇太后,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了皇帝,可蒙古大军压境,幼主继位,朝政混乱不堪,军队丧失了抵御能力,等待她的绝对不是一场好戏。
德佑二年(1276),元军攻破宋朝都城临安(杭州),朝廷谢道清、陈宜中等人主持下,南宋小朝廷举国降元。幼主赵显和全太后等人被元军押送到(京城)北京,历时三百余年的宋王朝,就此灰飞烟灭了。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他们,见赵显年幼,不忍加害,封他为灜国公。灜国公一直未得南归,在北京城度过了余生。全太后居住在大都市,不习惯那里的风俗,也不服水土,多次上奏忽必烈,请求放自己回江南,做个平民百姓,了此余生,忽必烈没有答应。后来,全太后请求出家为尼,忽必烈答应了。于是,全太后到了正智寺落发为尼,在正智寺中度过了余生。
在谢道清举国投降前夕,离开临安南行的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到达温州时,正好遇见陆秀夫、苏刘义等大臣,于是又把逃在温州故乡的陈宜中,和定海的张世杰一起找来,共商大计。大家共推赵昰为都元帅,赵昺为副都元帅,号召各地起义军,同谋复兴南宋。这年赵昰八岁,赵昺五岁,一切都由这几位大臣做主。然而文天祥很快发现,当时的朝政实际上控制在拥有重兵的张世杰手中。张世杰虽忠于宋朝,但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尢其不是一个战略指挥员。他虽为延续了南宋立下大功,但却只想逃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地方,建立一个苟延残喘的政权,根本没有考虑到复兴故国的问题。
文天祥曾于1276年被俘,在押解北京都城路上被人救出,吃尽千辛万苦回到宋军控制的土地上。经过多次挫折,文天祥深感抗元力量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行动问题必须解决,他想找到小朝廷和张世杰,运用尚存的数十万正规军和民兵扭转局面。这时已是景炎二年冬天,端宗小朝廷在张世杰等人的挟持下,自从在福州入海逃跑,先后经过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到了珠江口的井澳。结果又遇飓风,把端宗的座船掀翻,端宗虽被人救起,已惊恐成疾,到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端宗(赵昰)死在北部湾的冈川。这个名誉上做了三年皇帝的孩子死时才十一岁。陆秀夫率众拥戴八岁的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公元1278年)。陆秀夫便在这危难的关头,受命接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力挽狂澜,共撑危局。6月,又在戎马倥偬中将行朝转移到新会古井崖山。
崖山与古斗山隔海相对形成崖门口像两扇大门,周围潮汐湍急,船只行走十分困难,是一处可据险固守的天然堡垒,因此为行朝所选中。船队靠岸后,张世杰、陆秀夫立即派人进山伐木,在崖山、碗山一带建造行宫30间,军屋3千间,供君臣将校休息。余下的20万士卒,继续留在船上生活。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殊死搏斗,又命令随军匠人修造舰船,赶制兵器。
祥兴元年六月,文天祥来到崖山,想会见张世杰共商大计。哪知道张世杰竟借小皇帝的嘴不许文天祥入朝进见。文天祥只得另做打算,以潮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元军大将张弘范仍然把文天祥作为头号目标,调动大军从海陆两路围潮阳,文天祥在向江西做战略转移的中途,由于兵少势孤,在海丰北面的五坡岭被俘。当时文天祥的军队正在做饭,元军却伪装成老百姓,逼近宋军后突然袭击,文天祥来不及应战,服毒自杀又没有成功,做了俘虏。这年十月,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元朝的首都燕京,元朝用尽一切手段诱降,始终没有达到动摇文天祥背叛宋朝的目的。
1279年1月,张弘范率舟师攻崖山,张世杰深知士卒久居海上,战事艰苦,军心浮动,一旦登陆,难免溃散,决定趁这机会与元军决一胜负。随后毅然下令焚烧崖山上行宫军屋,全部人马再次登舟,然后依山面海,将千艘战船用粗大绳缆连结成一字长蛇阵,又在四周高筑楼栅,将幼帝赵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崖门口海面水浅,大船行驶易触礁,张弘范把船调到南部海面水深处,与张世杰的水军接战,同时断绝行朝运输淡水通道。张弘范发现宋军战船集结,游戈不便,就用数艘轻舟,满载膏油柴草,乘风放火,妄图火烧连营,一举取胜。没曾想到张世杰早有准备,事先已在舰船上厚厚地涂上了湿泥,张弘范火攻失败。后来张弘范无奈,下令围困海口,害得宋军连续十多天以干粮充饥,用海水解渴,疲力不堪,纷纷病倒。
2月6日中午,潮水猛涨,张弘范见时机已到,便命令帅船大奏鼓乐,张世杰不知道这是元军再次发动进攻的信号,误以为是敌船官兵在战斗间隙饮酒作乐,所以未加戒备。不料,元军竟在鼓乐声中从南北两面同时冲杀过来,迫使宋军腹背受敌,仓促迎战。由于连年海上劳顿,士卒体力大都衰竭,无法抵抗,整个防线崩溃。张世杰见旗倒兵散,大势已去,连忙调集亲兵砍断船缆,杀出重围。
到了傍晚,风雨更大了。张世杰趁着海面混乱,派人驾轻舟去幼帝赵昺的座船,接他脱离险境,以便找机会安全转移。赵昺的座船由陆秀夫守着,他对张世杰去接赵昺的小船,闹不清楚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入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他回过头来对赵昺说:“国家到了这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殉国了。”就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在滚滚波涛里淹没了。
张世杰突围后停留在南恩(广东阳江),得知陆秀夫背赵昺共同殉难的噩耗,悲痛不已。正在这时,不幸之中又遇不幸,飓风再次袭来。张世杰迈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登上座船舵楼,焚香祷告上天说:“我为赵氏江山存亡可谓鞠躬尽瘁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以此再无君可立了。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指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光复宋朝江山。然而,国事发展如此令人失望。难道这是天意吗!”张世杰说到此处,突然坠身入海,滚滚波涛又接纳了一代英杰……
元朝对文天祥用尽了一切手段,始终没能达到诱降的目的。在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也就是文天祥被俘囚禁三年零二个月之后,元世祖杀害文天祥的一天。慷慨就义时才47岁,给后人留下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吴维学 根据元朝、宋朝有关历史资料整理 )
宋代历史太长了,现来分析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后的皇朝,都城是设在临安(现杭州)。当时的黄帝是理宗(赵昀),理宗黄帝驾崩后,由度宗(赵禥)继了帝位,皇后全氏是浙江绍兴人,大臣们对她品德评价很好。但度宗(赵禥)特别好色,喜新厌旧,全氏被册立为皇后不久,度宗就对她冷落了,另求新的美色。对此,全氏并不嫉妒,只是劝说度宗,要度宗注意身体,以国事为重。度宗哪里肯听全皇后的劝说,依然我行我素。由于纵欲过度,不久就患了病,咸惇十年(1274),这位以好色着称的黄帝驾崩了。
皇帝没了,确立皇位继承人就提到日程上来。全氏共为度宗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未长大就死了,后生的一个名叫赵显(即后来的灜国公),年纪四岁。当时,除了他以外,度宗还有两个儿子,是妃子生的,叫赵昰、赵昺。赵昰年纪比赵显大些,许多大臣认为,战事纷纷,朝廷岌岌可危,要维持政局,一定要立年长的皇子为皇帝。
可是,把持朝政的贾似道(此人后被流荒到惠州路上押解的卫士刺死)却另有打算,他觉得立幼主赵显为帝更有利于自己把持朝政,所以,找了很多借口,强词狡辩,竟力主张由嫡子(皇后所生赵显)继了帝位。全皇后虽说做了皇太后,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了皇帝,可蒙古大军压境,幼主继位,朝政混乱不堪,军队丧失了抵御能力,等待她的绝对不是一场好戏。
德佑二年(1276),元军攻破宋朝都城临安(杭州),朝廷谢道清、陈宜中等人主持下,南宋小朝廷举国降元。幼主赵显和全太后等人被元军押送到(京城)北京,历时三百余年的宋王朝,就此灰飞烟灭了。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他们,见赵显年幼,不忍加害,封他为灜国公。灜国公一直未得南归,在北京城度过了余生。全太后居住在大都市,不习惯那里的风俗,也不服水土,多次上奏忽必烈,请求放自己回江南,做个平民百姓,了此余生,忽必烈没有答应。后来,全太后请求出家为尼,忽必烈答应了。于是,全太后到了正智寺落发为尼,在正智寺中度过了余生。
在谢道清举国投降前夕,离开临安南行的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到达温州时,正好遇见陆秀夫、苏刘义等大臣,于是又把逃在温州故乡的陈宜中,和定海的张世杰一起找来,共商大计。大家共推赵昰为都元帅,赵昺为副都元帅,号召各地起义军,同谋复兴南宋。这年赵昰八岁,赵昺五岁,一切都由这几位大臣做主。然而文天祥很快发现,当时的朝政实际上控制在拥有重兵的张世杰手中。张世杰虽忠于宋朝,但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尢其不是一个战略指挥员。他虽为延续了南宋立下大功,但却只想逃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地方,建立一个苟延残喘的政权,根本没有考虑到复兴故国的问题。
文天祥曾于1276年被俘,在押解北京都城路上被人救出,吃尽千辛万苦回到宋军控制的土地上。经过多次挫折,文天祥深感抗元力量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行动问题必须解决,他想找到小朝廷和张世杰,运用尚存的数十万正规军和民兵扭转局面。这时已是景炎二年冬天,端宗小朝廷在张世杰等人的挟持下,自从在福州入海逃跑,先后经过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到了珠江口的井澳。结果又遇飓风,把端宗的座船掀翻,端宗虽被人救起,已惊恐成疾,到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端宗(赵昰)死在北部湾的冈川。这个名誉上做了三年皇帝的孩子死时才十一岁。陆秀夫率众拥戴八岁的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公元1278年)。陆秀夫便在这危难的关头,受命接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力挽狂澜,共撑危局。6月,又在戎马倥偬中将行朝转移到新会古井崖山。
崖山与古斗山隔海相对形成崖门口像两扇大门,周围潮汐湍急,船只行走十分困难,是一处可据险固守的天然堡垒,因此为行朝所选中。船队靠岸后,张世杰、陆秀夫立即派人进山伐木,在崖山、碗山一带建造行宫30间,军屋3千间,供君臣将校休息。余下的20万士卒,继续留在船上生活。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殊死搏斗,又命令随军匠人修造舰船,赶制兵器。
祥兴元年六月,文天祥来到崖山,想会见张世杰共商大计。哪知道张世杰竟借小皇帝的嘴不许文天祥入朝进见。文天祥只得另做打算,以潮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元军大将张弘范仍然把文天祥作为头号目标,调动大军从海陆两路围潮阳,文天祥在向江西做战略转移的中途,由于兵少势孤,在海丰北面的五坡岭被俘。当时文天祥的军队正在做饭,元军却伪装成老百姓,逼近宋军后突然袭击,文天祥来不及应战,服毒自杀又没有成功,做了俘虏。这年十月,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元朝的首都燕京,元朝用尽一切手段诱降,始终没有达到动摇文天祥背叛宋朝的目的。
1279年1月,张弘范率舟师攻崖山,张世杰深知士卒久居海上,战事艰苦,军心浮动,一旦登陆,难免溃散,决定趁这机会与元军决一胜负。随后毅然下令焚烧崖山上行宫军屋,全部人马再次登舟,然后依山面海,将千艘战船用粗大绳缆连结成一字长蛇阵,又在四周高筑楼栅,将幼帝赵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崖门口海面水浅,大船行驶易触礁,张弘范把船调到南部海面水深处,与张世杰的水军接战,同时断绝行朝运输淡水通道。张弘范发现宋军战船集结,游戈不便,就用数艘轻舟,满载膏油柴草,乘风放火,妄图火烧连营,一举取胜。没曾想到张世杰早有准备,事先已在舰船上厚厚地涂上了湿泥,张弘范火攻失败。后来张弘范无奈,下令围困海口,害得宋军连续十多天以干粮充饥,用海水解渴,疲力不堪,纷纷病倒。
2月6日中午,潮水猛涨,张弘范见时机已到,便命令帅船大奏鼓乐,张世杰不知道这是元军再次发动进攻的信号,误以为是敌船官兵在战斗间隙饮酒作乐,所以未加戒备。不料,元军竟在鼓乐声中从南北两面同时冲杀过来,迫使宋军腹背受敌,仓促迎战。由于连年海上劳顿,士卒体力大都衰竭,无法抵抗,整个防线崩溃。张世杰见旗倒兵散,大势已去,连忙调集亲兵砍断船缆,杀出重围。
到了傍晚,风雨更大了。张世杰趁着海面混乱,派人驾轻舟去幼帝赵昺的座船,接他脱离险境,以便找机会安全转移。赵昺的座船由陆秀夫守着,他对张世杰去接赵昺的小船,闹不清楚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入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他回过头来对赵昺说:“国家到了这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殉国了。”就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在滚滚波涛里淹没了。
张世杰突围后停留在南恩(广东阳江),得知陆秀夫背赵昺共同殉难的噩耗,悲痛不已。正在这时,不幸之中又遇不幸,飓风再次袭来。张世杰迈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登上座船舵楼,焚香祷告上天说:“我为赵氏江山存亡可谓鞠躬尽瘁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以此再无君可立了。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指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光复宋朝江山。然而,国事发展如此令人失望。难道这是天意吗!”张世杰说到此处,突然坠身入海,滚滚波涛又接纳了一代英杰……
元朝对文天祥用尽了一切手段,始终没能达到诱降的目的。在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也就是文天祥被俘囚禁三年零二个月之后,元世祖杀害文天祥的一天。慷慨就义时才47岁,给后人留下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吴维学 根据元朝、宋朝有关历史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