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奠基人——黄志强院士千古
一代肝胆胰外科学大师黄志强院士今晨9点22分平静离世,他对我国肝胆胰外科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尤其被称为"胆道之父",其创立的一整套理论技术体系至今仍在指引后学者的临床实践,造福普罗众患,请我们向他致敬!哀悼!并祝敬爱的黄老安息!

(谨以2007年6月黄志强院士记一等功时的事迹旧文一篇悼念黄老!)
历经坎坷,宁死也要上大学
黄志强,1922年1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崖门村,这里是一个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美丽村落。祖辈们世代务农,家境虽不是钟鸣鼎食,但却能糊口而小有盈余。祖父早年曾经为生计在南洋充当劳苦华工17年,受尽凌辱,深知只有有文化,有知识,才能使国家强大,只有有真功夫,真本事,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1937年,日军占领了广州城,黄志强在喧天的炮火中结束了高中生活,这痛苦的结局,也激起了他强烈的进取心与求学欲望。由于对化学、几何、生物的浓厚兴趣,以及父亲的意愿,他当时就报考了位于昆明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录取。然而,由于日军对海陆交通的严密封锁,出入广州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宁死也要上大学,就是这位16岁少年的心声。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父亲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下,黄志强与同学吴祝生自崖门入海口“偷渡”启程,途径澳门、取道越南,历经坎坷,最后终于到达昆明。
微创之父 六十五年诠释大医精诚
黄志强院士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外科学特级教授、军医进修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他主编的《外科手术学》被誉为“外科医生的圣经”,65年的从医经历,在中国医学界创造了诸多奇迹。他对微创外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外科手术简单的以先进的设备为主,而不去以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治疗,那么这样的外科医生只能称之为“刀匠”。现代的外科医学,已不再是解除病人的疾病为主要目的,而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科创伤带给患者的痛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国内大力弘扬微创技术,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外科学开始进入了“人文关怀”的微创时代。
黄志强院士莅临山城,引起国内外科学界以及广大患者的热切关注,因为他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他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他第一个提出治疗肝胆管狭窄的系列手术方法;他以一个系统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学科。
2007年6月底,“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通令,给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特级教授、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志强院士记一等功”。
在业界,人们将黄志强尊称为“祖师爷”,他的弟子们——刘永雄、钱光相、迟彦邦……每一个都是肝胆外科领域大名鼎鼎的专家。
院士领衔,爱心手术掀起热潮
黄志强院士亲临指导,坐阵、领衔专家团,将对肝胆外科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微创技术,与众多微创专家共同勾画出中国微创医学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向;同时,中外专家们将以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现代技术挑战微创手术的极限巅峰,着力解决疑难病症和高难度手术。
黄志强院士毕生秉承“医者父母心”的古训,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本次微创外科学术峰会也得到了深刻体现。黄志强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胆道外科学奠基人。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条宗旨:“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一位古稀老人患胰头肿块,有婴孩头般大小,辗转北京数家大医院均不敢进行手术治疗。面对这样的疑难重病,黄志强院士将个人的利益抛之脑后,毅然为他进行了手术,他说“不能尽我所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要我这个一级教授有何用?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有一线希望,作为医生就不能轻言放弃。”黄志强院士说,“找我看病是看得起我!”肝胆外科办公室墙上刻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深”的金色牌匾,凝聚了患者对黄志强院士“再生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至今,黄志强院士还保持着每天早晨6点半到办公室、晚上7点半下班的习惯。黄志强院士说,“外科手术,75%靠决策,25%靠开刀。所以外科医生只有脑子糊涂了以后才能退休。”黄志强院士是在拿毕生在工作,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黄志强院士简介:黄志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一级。他倡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肝胆外科专业,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编著的《扩大修复等几十项高难度手术 ; 首先开展我国胆石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
其大量成果不仅改善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现状 ,且影响提高了损伤性胆道狭窄、肝门部胆管癌等其它肝胆疾病的诊治水平 , 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肝胆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系统 , 特别是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治原则与外科技术 , 居世界领先水平。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一级。
他倡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肝胆外科专业,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编著的《外科手术学》《胆道外科》等16部专着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发表论文220余篇 , 编著学术专著13 部。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历经坎坷,宁死也要上大学
黄志强,1922年1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崖门村,这里是一个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美丽村落。祖辈们世代务农,家境虽不是钟鸣鼎食,但却能糊口而小有盈余。祖父早年曾经为生计在南洋充当劳苦华工17年,受尽凌辱,深知只有有文化,有知识,才能使国家强大,只有有真功夫,真本事,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1937年,日军占领了广州城,黄志强在喧天的炮火中结束了高中生活,这痛苦的结局,也激起了他强烈的进取心与求学欲望。由于对化学、几何、生物的浓厚兴趣,以及父亲的意愿,他当时就报考了位于昆明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录取。然而,由于日军对海陆交通的严密封锁,出入广州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宁死也要上大学,就是这位16岁少年的心声。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父亲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下,黄志强与同学吴祝生自崖门入海口“偷渡”启程,途径澳门、取道越南,历经坎坷,最后终于到达昆明。
微创之父 六十五年诠释大医精诚
黄志强院士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外科学特级教授、军医进修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他主编的《外科手术学》被誉为“外科医生的圣经”,65年的从医经历,在中国医学界创造了诸多奇迹。他对微创外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外科手术简单的以先进的设备为主,而不去以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治疗,那么这样的外科医生只能称之为“刀匠”。现代的外科医学,已不再是解除病人的疾病为主要目的,而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科创伤带给患者的痛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国内大力弘扬微创技术,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外科学开始进入了“人文关怀”的微创时代。
黄志强院士莅临山城,引起国内外科学界以及广大患者的热切关注,因为他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他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他第一个提出治疗肝胆管狭窄的系列手术方法;他以一个系统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学科。
2007年6月底,“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通令,给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特级教授、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志强院士记一等功”。
在业界,人们将黄志强尊称为“祖师爷”,他的弟子们——刘永雄、钱光相、迟彦邦……每一个都是肝胆外科领域大名鼎鼎的专家。
院士领衔,爱心手术掀起热潮
黄志强院士亲临指导,坐阵、领衔专家团,将对肝胆外科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微创技术,与众多微创专家共同勾画出中国微创医学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向;同时,中外专家们将以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现代技术挑战微创手术的极限巅峰,着力解决疑难病症和高难度手术。
黄志强院士毕生秉承“医者父母心”的古训,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本次微创外科学术峰会也得到了深刻体现。黄志强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胆道外科学奠基人。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条宗旨:“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一位古稀老人患胰头肿块,有婴孩头般大小,辗转北京数家大医院均不敢进行手术治疗。面对这样的疑难重病,黄志强院士将个人的利益抛之脑后,毅然为他进行了手术,他说“不能尽我所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要我这个一级教授有何用?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有一线希望,作为医生就不能轻言放弃。”黄志强院士说,“找我看病是看得起我!”肝胆外科办公室墙上刻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深”的金色牌匾,凝聚了患者对黄志强院士“再生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至今,黄志强院士还保持着每天早晨6点半到办公室、晚上7点半下班的习惯。黄志强院士说,“外科手术,75%靠决策,25%靠开刀。所以外科医生只有脑子糊涂了以后才能退休。”黄志强院士是在拿毕生在工作,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黄志强院士简介:黄志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一级。他倡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肝胆外科专业,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编著的《扩大修复等几十项高难度手术 ; 首先开展我国胆石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
其大量成果不仅改善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现状 ,且影响提高了损伤性胆道狭窄、肝门部胆管癌等其它肝胆疾病的诊治水平 , 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肝胆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系统 , 特别是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治原则与外科技术 , 居世界领先水平。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一级。
他倡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肝胆外科专业,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编著的《外科手术学》《胆道外科》等16部专着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发表论文220余篇 , 编著学术专著13 部。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