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朗在新农村建设中脱掉“穷帽子”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网 广东农业信息网
在银洲湖沿岸的东侧,有一条只有2300多人的村落,这就是新会区古井镇洲朗村。这里原本是一条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贫困村,但当记者进入洲朗,迎面而来的却是一派乡村美景:流水殇殇的清澈水塘,绿树成行沿岸而长,田野连片向远处延伸,农人忙碌着将农作物搬上一辆辆的北运大货车……
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只有黄土小路,大车难进,路灯不足,公园欠缺的落后模样。是什么让洲朗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送,新会区洲朗成功脱掉了“贫困村”帽子,产业发展与村容村貌双双“美丽”起来。
新会区洲朗村是古井的农业大村,总耕地面积3625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20亩,鱼塘养殖面积871亩,果蔗面积996亩,香蕉等其他经济作物面积938亩,其中黄米甘蔗更是闻名于外。这样一条依靠水产品与农产品的外销而获取主要经济收入的村,交通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数年前,由于经济底子薄弱,面对村内早已破烂不堪的桥梁与道路,村民只能无奈叹气。
据村民回忆,村委会门前的洲朗大桥是通往银洲湖畔近万亩农田的主要通道,原来的桥梁建于上世纪70年代,桥高路陡,早已成为危桥,大货车根本无法驶入。每当村里的农作物丰收外运时,只能用手扶拖拉机来接驳运输,大大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运输的时间。而水产养殖片区的中心道路也只是一条小泥路,少有外运的车辆,村民辛苦养殖的水产品因此被压价,卖不到好价钱。
销售受阻,村民无法提高经济收入,更无法筹集修桥铺路的资金,先天不足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制约外销,洲朗村一度陷入““路塞财失”的恶性循环。
新农村建设成为洲朗村破解困局之道。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会区洲朗村由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承担一部分,并发动热心的村民与华侨捐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辖下5条自然村都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程,从而大大改善村内经济与生活环境。
近三年,洲朗村在上级交通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终于将原有的洲朗危桥拆除重建,并扩宽了连接大桥两边的道路,修建了一条长25米,宽10米的新桥,畅通了农业生产区与村民生活区的交通环境,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销售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益。在水产养殖区,也修建了中片运河大道、扩宽环岛围中河大道等基础工程。此外,共投入资金60多万元,对近2000亩的农田进行综合改造,使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种植了60多亩木瓜的村民李务志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有直接的感受。2013年,海南木瓜因为台风失收,新会的木瓜成了香饽饽,田头收购价从去年的每斤五六毛钱飙升到高达每斤2元,这情况下,是否通达的道路运输对当地木瓜能否赶上好价格出售十分重要。得益于洲朗大兴基础设施建设,收货的大汽车直接开到了田头,“以前运输很不方便,现在大汽车能随时来,生产收益大了。”按预计,李务志的木瓜田年产达100万斤,但他对销售信心十足,“再多也不愁卖。”
“路通财通”这句朴素的哲理,在新会区洲朗村得到真正的体现。新会区洲朗村负责人介绍,道路的通达让该村集体土地的发包价格从每亩四五百元攀升到每亩1000至1200元,最高达每亩1400元;鱼塘承包价格由每亩五六百元攀升到每亩1000元以上,最高达每亩1700元;村民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桂花、黄骨鱼等水产品,价格提高二三成,顺利销售到全国各地。洲朗村集体经济、村民小组经济与村民收入均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洲朗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左右,成功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洲朗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不但得到本地人的好评,迁移落户洲朗的三峡移民也对此赞赏有加。
在新会区洲朗村庆洲里,有一片整齐、崭新的小洋楼,这里是村内三峡移民的居所。新建的篮球场就在移民村后,远眺可看到数架大型吊臂,那就是移民们的主要工作地——南洋船舶。2004年8月,三峡移民迁入洲朗以来,洲朗村委对他们的关心就没有中断过。为了让远渡而来的移民安心在异乡生活,洲朗村委走访联系区内的多间企业,为符合务工条件的年轻人寻找工作机会。近年来又在上级的支持下,为他们统一新建了二层小洋楼,并发挥了邻近南洋船舶等大型企业的优势,鼓励他们盘活现有闲置房屋开展物业出租,使他们的收入实现多元化。
“来这里快10年,都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本地人相处得也很好。我的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邻居阿姨的女儿就嫁给了本地人,还住在洲朗。”正在家门前和孩子玩耍的移民熊妈妈告诉记者,他们都将居所的一楼出租给船厂员工,以增加经济收入。
快10年过去了,当年的52名迁入移民无一人外迁,壮大到66人,还发展了2名新党员,1人参军。年轻人学会了听说粤语,还有两名青年与当地人结婚成家。现在,三峡移民已经融入了洲朗村的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洲朗人”,三峡移民村的村民与当地居民、农民工融洽相处,敦亲睦邻。
让精神生活也“富起来”
2013年,新会区洲朗村的幸福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三、三、四”的原则共投入4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共铺设5条水泥路,总长3.5公里,安装30盏路灯,修建17间垃圾屋,无害化公厕1间,公园5个,球场4个。
值得注意的是,新会区洲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将文化建设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修葺、新建多处文化场所,为洲朗特有的优秀传统传承夯实基础,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富足起来。
村内有一所远近闻名的黄氏大宗祠,建于清末,为三进三间典型岭南祠堂结构。最特别的是,在宗祠主体建筑对面,东、西各一对石狮和旗杆石。石狮连座通高3.57米,成蹲姿。旗杆石连座通高为2.97米,内侧阴刻竖排老宋体“黄府”二字,外侧阴刻有数十字。最上的两个字为“钦点”二字,最下的一个字为“立”字,中间是七个黄氏官员的官职、科进士时间。
村人说,黄氏一族曾出了大官员,是小皇帝的老师。宗祠估计是洲朗村立村时,由该支派黄氏宗亲以有身份有地位的出仕为官者的名义而建,并立石为记,以标榜其宗族的地位。
据说,黄氏祠堂在广东省有很多座,而被称为“黄氏大宗祠”的却不多,全省仅有四间。分别在广州、中山、江门、新会各一间,而现存的就只有新会的这一间,且规模比较大,建筑工艺精美,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为更好地保护这难得的传统建筑,洲朗村委对宗祠进行了修缮,并在祠堂前修建休闲公园,使老祠堂成为新的文化活动场所。
新会区洲朗是“体育之乡”,篮球运动在古井甚至新会也是赫赫有名。洲朗篮球队在古井镇的篮球赛中是常胜将军,一条小小的洲朗村,还培养出了林仕欣、黄认大、黄招康、林耀祥、林六强等多名篮球名将,他们都是新会队的优秀一员,曾经代表新会队参加多项篮球比赛,立下赫赫战功。
“洲朗是体育之乡,我们很重视弘扬继承这项优秀传统,所以加大投入修建体育设施,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组织篮球队参加镇比赛。”该村有关负责人说。
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只有黄土小路,大车难进,路灯不足,公园欠缺的落后模样。是什么让洲朗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送,新会区洲朗成功脱掉了“贫困村”帽子,产业发展与村容村貌双双“美丽”起来。
新会区洲朗村是古井的农业大村,总耕地面积3625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20亩,鱼塘养殖面积871亩,果蔗面积996亩,香蕉等其他经济作物面积938亩,其中黄米甘蔗更是闻名于外。这样一条依靠水产品与农产品的外销而获取主要经济收入的村,交通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数年前,由于经济底子薄弱,面对村内早已破烂不堪的桥梁与道路,村民只能无奈叹气。
据村民回忆,村委会门前的洲朗大桥是通往银洲湖畔近万亩农田的主要通道,原来的桥梁建于上世纪70年代,桥高路陡,早已成为危桥,大货车根本无法驶入。每当村里的农作物丰收外运时,只能用手扶拖拉机来接驳运输,大大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运输的时间。而水产养殖片区的中心道路也只是一条小泥路,少有外运的车辆,村民辛苦养殖的水产品因此被压价,卖不到好价钱。
销售受阻,村民无法提高经济收入,更无法筹集修桥铺路的资金,先天不足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制约外销,洲朗村一度陷入““路塞财失”的恶性循环。
新农村建设成为洲朗村破解困局之道。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会区洲朗村由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承担一部分,并发动热心的村民与华侨捐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辖下5条自然村都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程,从而大大改善村内经济与生活环境。
近三年,洲朗村在上级交通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终于将原有的洲朗危桥拆除重建,并扩宽了连接大桥两边的道路,修建了一条长25米,宽10米的新桥,畅通了农业生产区与村民生活区的交通环境,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销售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益。在水产养殖区,也修建了中片运河大道、扩宽环岛围中河大道等基础工程。此外,共投入资金60多万元,对近2000亩的农田进行综合改造,使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种植了60多亩木瓜的村民李务志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有直接的感受。2013年,海南木瓜因为台风失收,新会的木瓜成了香饽饽,田头收购价从去年的每斤五六毛钱飙升到高达每斤2元,这情况下,是否通达的道路运输对当地木瓜能否赶上好价格出售十分重要。得益于洲朗大兴基础设施建设,收货的大汽车直接开到了田头,“以前运输很不方便,现在大汽车能随时来,生产收益大了。”按预计,李务志的木瓜田年产达100万斤,但他对销售信心十足,“再多也不愁卖。”
“路通财通”这句朴素的哲理,在新会区洲朗村得到真正的体现。新会区洲朗村负责人介绍,道路的通达让该村集体土地的发包价格从每亩四五百元攀升到每亩1000至1200元,最高达每亩1400元;鱼塘承包价格由每亩五六百元攀升到每亩1000元以上,最高达每亩1700元;村民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桂花、黄骨鱼等水产品,价格提高二三成,顺利销售到全国各地。洲朗村集体经济、村民小组经济与村民收入均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洲朗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左右,成功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洲朗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不但得到本地人的好评,迁移落户洲朗的三峡移民也对此赞赏有加。
在新会区洲朗村庆洲里,有一片整齐、崭新的小洋楼,这里是村内三峡移民的居所。新建的篮球场就在移民村后,远眺可看到数架大型吊臂,那就是移民们的主要工作地——南洋船舶。2004年8月,三峡移民迁入洲朗以来,洲朗村委对他们的关心就没有中断过。为了让远渡而来的移民安心在异乡生活,洲朗村委走访联系区内的多间企业,为符合务工条件的年轻人寻找工作机会。近年来又在上级的支持下,为他们统一新建了二层小洋楼,并发挥了邻近南洋船舶等大型企业的优势,鼓励他们盘活现有闲置房屋开展物业出租,使他们的收入实现多元化。
“来这里快10年,都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本地人相处得也很好。我的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邻居阿姨的女儿就嫁给了本地人,还住在洲朗。”正在家门前和孩子玩耍的移民熊妈妈告诉记者,他们都将居所的一楼出租给船厂员工,以增加经济收入。
快10年过去了,当年的52名迁入移民无一人外迁,壮大到66人,还发展了2名新党员,1人参军。年轻人学会了听说粤语,还有两名青年与当地人结婚成家。现在,三峡移民已经融入了洲朗村的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洲朗人”,三峡移民村的村民与当地居民、农民工融洽相处,敦亲睦邻。
让精神生活也“富起来”
2013年,新会区洲朗村的幸福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三、三、四”的原则共投入4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共铺设5条水泥路,总长3.5公里,安装30盏路灯,修建17间垃圾屋,无害化公厕1间,公园5个,球场4个。
值得注意的是,新会区洲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将文化建设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修葺、新建多处文化场所,为洲朗特有的优秀传统传承夯实基础,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富足起来。
村内有一所远近闻名的黄氏大宗祠,建于清末,为三进三间典型岭南祠堂结构。最特别的是,在宗祠主体建筑对面,东、西各一对石狮和旗杆石。石狮连座通高3.57米,成蹲姿。旗杆石连座通高为2.97米,内侧阴刻竖排老宋体“黄府”二字,外侧阴刻有数十字。最上的两个字为“钦点”二字,最下的一个字为“立”字,中间是七个黄氏官员的官职、科进士时间。
村人说,黄氏一族曾出了大官员,是小皇帝的老师。宗祠估计是洲朗村立村时,由该支派黄氏宗亲以有身份有地位的出仕为官者的名义而建,并立石为记,以标榜其宗族的地位。
据说,黄氏祠堂在广东省有很多座,而被称为“黄氏大宗祠”的却不多,全省仅有四间。分别在广州、中山、江门、新会各一间,而现存的就只有新会的这一间,且规模比较大,建筑工艺精美,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为更好地保护这难得的传统建筑,洲朗村委对宗祠进行了修缮,并在祠堂前修建休闲公园,使老祠堂成为新的文化活动场所。
新会区洲朗是“体育之乡”,篮球运动在古井甚至新会也是赫赫有名。洲朗篮球队在古井镇的篮球赛中是常胜将军,一条小小的洲朗村,还培养出了林仕欣、黄认大、黄招康、林耀祥、林六强等多名篮球名将,他们都是新会队的优秀一员,曾经代表新会队参加多项篮球比赛,立下赫赫战功。
“洲朗是体育之乡,我们很重视弘扬继承这项优秀传统,所以加大投入修建体育设施,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组织篮球队参加镇比赛。”该村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