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 帝 诏 书 墓 首 现 江 门

(2009年5月22日广州《南方都市报》载《皇帝诏书墓首现江门》)
据华网广州5月15日电(记者魏蒙)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古井镇发现一个有两块碑上刻有诏书的明代进士、无锡知县赵应元夫人林氏的墓葬。据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介绍,这是当地首次发现石碑刻有诏书的明代墓葬。
新发现的这个古墓位于古井镇的一个山头上。墓葬坐东向西,用黄泥夯土砌筑而成,占地面积约109平方米。墓上镶有5块石碑,石碑上大部分碑文的字迹清晰可见。坟头正面的墓碑上刻有“天启七年,明××显妣林氏墓”字样。两侧还镶有4块石碑,其中两块石碑刻有万历皇帝诏书,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字样,碑上还雕有龙纹。另两块为朝廷重要大臣撰写的墓志铭。写墓志铭的人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大学士。
林文斌透露,此墓的有关资料在明代万历《新会县志》和清代道光《新会县志》都有记载,是典型的明代墓葬,在广东并不多见,对研究地方历史,墓葬形制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但古墓原有的神道石兽、望柱等已经遗失。
专家称,此墓是典型的明代墓葬,在我省并不多见。
“这个墓无论从墓主、墓的形态,还是碑文内容与县志记载相吻合来说,都非常难得,我们要先封存下来加以保护。”
此墓证实是我族(古井霞路)先人赵应元之妻林氏夫人墓
此墓葬的发现,引起我霞路赵族人的极大关注。见碑刻字迹虽经风雨侵蚀乃清晰可辨,从碑文中题刻有“无锡县知县赵应元”及妻“林氏” 字样,证实此墓乃霞路村明代先人赵应元之妻林氏夫人的墓葬。赵应元其人,我族族谱早有记载:(见附后之《浮霞两房子孙登科录》)赵应元是自入粤始祖赵必樘登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以来,至明清期间唯一登明朝万历乙未科(1595)进士的霞路前辈,应元公“从工部主政,改官无锡县知县,历任虞部员外郎,在无锡时,卓有德政,邑人为之祀芙蓉里,庙食百世,夫以名官中人,而仅附祀于新会学宫乡贤祠,未尝祀于广州学宫郡贤祠……”熙奎前辈为应元公未能祀于广州而仅祀于新会感到婉惜和不平。如今应元公祀于新会的乡贤祠早已拆掉,祠中的文物史料已荡然无存,应元公的墓还存在吗?(建在新会城金紫街的上柱国公祠堂,即必樘公祠堂,过去每三年由浮霞两房合祭,现在祠堂也早就拆掉了)既然应元公之妻林氏墓有墓志铭,有皇帝敕令,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我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加以守护。
(《古井侨网/北美版》顾问: 赵崇正 / 供稿 2011/11/12)
据华网广州5月15日电(记者魏蒙)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古井镇发现一个有两块碑上刻有诏书的明代进士、无锡知县赵应元夫人林氏的墓葬。据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介绍,这是当地首次发现石碑刻有诏书的明代墓葬。
新发现的这个古墓位于古井镇的一个山头上。墓葬坐东向西,用黄泥夯土砌筑而成,占地面积约109平方米。墓上镶有5块石碑,石碑上大部分碑文的字迹清晰可见。坟头正面的墓碑上刻有“天启七年,明××显妣林氏墓”字样。两侧还镶有4块石碑,其中两块石碑刻有万历皇帝诏书,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字样,碑上还雕有龙纹。另两块为朝廷重要大臣撰写的墓志铭。写墓志铭的人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大学士。
林文斌透露,此墓的有关资料在明代万历《新会县志》和清代道光《新会县志》都有记载,是典型的明代墓葬,在广东并不多见,对研究地方历史,墓葬形制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但古墓原有的神道石兽、望柱等已经遗失。
专家称,此墓是典型的明代墓葬,在我省并不多见。
“这个墓无论从墓主、墓的形态,还是碑文内容与县志记载相吻合来说,都非常难得,我们要先封存下来加以保护。”
此墓证实是我族(古井霞路)先人赵应元之妻林氏夫人墓
此墓葬的发现,引起我霞路赵族人的极大关注。见碑刻字迹虽经风雨侵蚀乃清晰可辨,从碑文中题刻有“无锡县知县赵应元”及妻“林氏” 字样,证实此墓乃霞路村明代先人赵应元之妻林氏夫人的墓葬。赵应元其人,我族族谱早有记载:(见附后之《浮霞两房子孙登科录》)赵应元是自入粤始祖赵必樘登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以来,至明清期间唯一登明朝万历乙未科(1595)进士的霞路前辈,应元公“从工部主政,改官无锡县知县,历任虞部员外郎,在无锡时,卓有德政,邑人为之祀芙蓉里,庙食百世,夫以名官中人,而仅附祀于新会学宫乡贤祠,未尝祀于广州学宫郡贤祠……”熙奎前辈为应元公未能祀于广州而仅祀于新会感到婉惜和不平。如今应元公祀于新会的乡贤祠早已拆掉,祠中的文物史料已荡然无存,应元公的墓还存在吗?(建在新会城金紫街的上柱国公祠堂,即必樘公祠堂,过去每三年由浮霞两房合祭,现在祠堂也早就拆掉了)既然应元公之妻林氏墓有墓志铭,有皇帝敕令,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我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加以守护。
(《古井侨网/北美版》顾问: 赵崇正 / 供稿 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