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车 情 怀
衣车,对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家庭都曾 经拥有,也会熟识地操作,并对它怀有深深的情怀。但对于 现在的大多数年青人和小朋友来说,就不那么熟识和了解 了。年纪大一点的人都清楚记得,俗称“车衣”的衣车,即 是脚踏缝纫机,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比较常用。 这种缝纫机,如果用脚轻轻一踩,就会发出“哒哒”的响 声,是乡亲们缝制和缝补衣服的得力工具。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这些衣车就逐渐退出了村民的家庭,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村民中流传着一句俗语: “衣车、单车、手表三件宝,靓女只嫁医生、司机和猪肉佬”。那个年代,各种物质无论吃的用的,一律凭票供应,如果家中有了衣车、单车、手表三件宝,就是人人羡慕的富贵人家了。那个年代,最揾钱的职业是医生、司机和猪肉佬,姑娘们嫁给这三种人,是一件十分光彩和体面的事情。在那个年代,脚踏式缝纫机是十分稀罕之物,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在霞路乡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户家庭才拥有,为了让这几部衣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大队干部便将这几户人家组织起来,成立“三站”缝纫组,在天成圩租了个铺面,便开始为村民们缝制衣服。缝纫组有田寮里的善样伯、冯蓉姑、竹笑妈和五福里的细B妈(已出国),他们个个手工精巧,既会裁剪又会车缝,所以村民都喜欢请他们缝制衣服。那个年代,国家发给每人每年一丈四尺二布票,对于成年人来说,恰好够缝制一套衣服。那时,百货商店只有笠衫和文化装出售,而且要凭布票才能购买,人们常常感叹,买了笠衫,便不够布票做一套衣服。那时人们以缝制唐装衫为主,只有年青人喜欢缝制西服和中山装。到缝纫组缝制一件衣服只需5角钱,一条宽裆裤3角钱。缝制一件只需大半个钟头,生意好时,一天可以缝制五六件。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用他们的老式脚踏衣车,年复一年地为广大村民服务。他们收取的加工费,要全部上交给“三站”,再由“三站”按缴纳的款项多少给他们记工分,到了年尾才能兑现那少得可怜的报酬。虽然收入低,但看见村民逢年过节穿上由他们缝制的亮丽新衣时,心里便感到无限的欣慰。他们精致的手艺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获得了村民的称赞。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收入不断提髙,乡中不少家庭购置了脚踏式衣车,以方便自己缝制和缝补衣服。那时最受村民们喜爱的是上海产的“无敌”和“蝴蝶”牌衣车,其次是广州产的“华南”牌衣车。每部衣车的价格约为人民币150至2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几个月的收入。而对于每个劳动日只有几角钱的农民来说,恐怕要辛劳小半辈才能买到。那时衣车是十分昂贵的物品,需要凭华侨票(华侨从国外汇钱回来按额兑换的购物票)和内部分配票才能买到,黑市的卖到上仟元,村民们为了买到衣车而绞尽脑汁,姑娘们有衣车做嫁妆才感到有体有面,村民们因拥有一部衣车而感到无限“荣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日益提高,基本摆脱贫困,奔 向小康生活。现在,市面上男女衣服琳琅满目,款式多样, 令人“花多眼乱”。村民们再不用自己缝制衣服了,市面上 的各款服饰早已是村民们的首选。稍为破旧点的衣服,村民 们不愿补也不愿穿,怕穿了失礼人。现在,老式的脚踏衣 车,逐渐被电动衣车所取代,慢慢地退出了村民的家庭,退 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许多年轻人和小朋友,恐怕连衣车还 没看过,更谈不上对它有感情了。只有我们这辈老年人才对 它有特别的情怀,成了我们永远的美好回忆!
(选自第41期《霞路侨讯》 赵文辉 2011/5 , 网上图片 )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村民中流传着一句俗语: “衣车、单车、手表三件宝,靓女只嫁医生、司机和猪肉佬”。那个年代,各种物质无论吃的用的,一律凭票供应,如果家中有了衣车、单车、手表三件宝,就是人人羡慕的富贵人家了。那个年代,最揾钱的职业是医生、司机和猪肉佬,姑娘们嫁给这三种人,是一件十分光彩和体面的事情。在那个年代,脚踏式缝纫机是十分稀罕之物,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在霞路乡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户家庭才拥有,为了让这几部衣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大队干部便将这几户人家组织起来,成立“三站”缝纫组,在天成圩租了个铺面,便开始为村民们缝制衣服。缝纫组有田寮里的善样伯、冯蓉姑、竹笑妈和五福里的细B妈(已出国),他们个个手工精巧,既会裁剪又会车缝,所以村民都喜欢请他们缝制衣服。那个年代,国家发给每人每年一丈四尺二布票,对于成年人来说,恰好够缝制一套衣服。那时,百货商店只有笠衫和文化装出售,而且要凭布票才能购买,人们常常感叹,买了笠衫,便不够布票做一套衣服。那时人们以缝制唐装衫为主,只有年青人喜欢缝制西服和中山装。到缝纫组缝制一件衣服只需5角钱,一条宽裆裤3角钱。缝制一件只需大半个钟头,生意好时,一天可以缝制五六件。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用他们的老式脚踏衣车,年复一年地为广大村民服务。他们收取的加工费,要全部上交给“三站”,再由“三站”按缴纳的款项多少给他们记工分,到了年尾才能兑现那少得可怜的报酬。虽然收入低,但看见村民逢年过节穿上由他们缝制的亮丽新衣时,心里便感到无限的欣慰。他们精致的手艺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获得了村民的称赞。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收入不断提髙,乡中不少家庭购置了脚踏式衣车,以方便自己缝制和缝补衣服。那时最受村民们喜爱的是上海产的“无敌”和“蝴蝶”牌衣车,其次是广州产的“华南”牌衣车。每部衣车的价格约为人民币150至2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几个月的收入。而对于每个劳动日只有几角钱的农民来说,恐怕要辛劳小半辈才能买到。那时衣车是十分昂贵的物品,需要凭华侨票(华侨从国外汇钱回来按额兑换的购物票)和内部分配票才能买到,黑市的卖到上仟元,村民们为了买到衣车而绞尽脑汁,姑娘们有衣车做嫁妆才感到有体有面,村民们因拥有一部衣车而感到无限“荣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日益提高,基本摆脱贫困,奔 向小康生活。现在,市面上男女衣服琳琅满目,款式多样, 令人“花多眼乱”。村民们再不用自己缝制衣服了,市面上 的各款服饰早已是村民们的首选。稍为破旧点的衣服,村民 们不愿补也不愿穿,怕穿了失礼人。现在,老式的脚踏衣 车,逐渐被电动衣车所取代,慢慢地退出了村民的家庭,退 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许多年轻人和小朋友,恐怕连衣车还 没看过,更谈不上对它有感情了。只有我们这辈老年人才对 它有特别的情怀,成了我们永远的美好回忆!
(选自第41期《霞路侨讯》 赵文辉 2011/5 , 网上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