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孖洲市”
广州市、江门市,高楼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夜晚霓虹灯光辉映,照红了半边天。大都市名声传扬海内外, 正所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起“孖洲市”,名不经传,就算是古井人,年轻一辈的,知道的也不多了。说它是“市”,真有点“夜郎自大”,顶多算一个乡村市集吧。
它坐落古井冲和孖洲人俗称“门口冲”交汇处,名叫“三夹潭”的南岸地方, 属洲朗地区。有一座用黄泥夯实的围墙及牌楼,上书“孖洲市”。在一九五八年搞大路化时,因阻碍交通,已将它拆除。内有一排整齐两层高楼房,清一式岭南风格的骑楼建筑。上一辈孖洲人走南闯北、或漂洋过海,挣了钱回来置田买地,集资兴建了这一集市。算来已有近百年历史。
油糖杂货、茶叶烟酒、百货日杂、粥粉面食、药材铺、理发店,一应俱全。设有诊所,有当地颇有名气中医师坐诊。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夜晚,劳累一天村民,三五一群来到食肆,炒几味小食,叹一杯烧酒,也是人生一乐事也。那时有鸦片烟馆、赌馆,还有“女招待”(即娼妓)虽无红灯绿酒,也算小小“不夜天”。
每天早上,四乡村民手提肩挑,将自种瓜菜水果、自养鸡鸭;或在河涌捕捉鱼虾,都拿来摆卖。还有外地商贩,担来鱼鲜、猪肉、山货来趁热闹。说不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但也热闹非常。
在集市旁边,有一座用石块砌就的“水埗头”,这就是上世纪的孖洲渡口,古井地区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每天早上有一班轮船从江门开往孖洲渡口,中午从孖洲渡口返回江门。本地区出产蔬菜、香蕉、甘蔗、柑桔、稻谷经此处销往外地。古井地区乡民的生活用品,也是经这渡口运回来。那时还没有汽车,一切东西都是用船经水路往返。在各城市工作人员或读书学生、下南洋谋生游子、远渡重洋的“金山客”,大部分都是经这“渡口”前往海内外。
上世纪五十年代,汽车运输业开始发展,便捷安全的汽车客货运输逐渐取代水上交通服务。随着航运业的凋零,80年代“孖洲市”渡口功能减弱,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
在集市内,有一座建筑颇为讲究的“北帝庙”,内里雕梁画栋,工艺十分精美,很有文物价值。初一、十五四乡善男信女来这里上香拜神、求神许愿,香火十分鼎盛。后来为了维修洲朗小学,需要砖瓦、木料,被无知村官将它拆掉。真是可惜、可叹、可悲!
不堪回首的是当年日本侵华,大片国土沦陷。当时有一小分队日本鬼子驻扎在“孖洲市”北帝庙内。每天有哨兵持枪在“孖洲市”检查过往行人。(那时还没有建桥,来往靠小船摆渡)轻则打骂,重则枪托皮鞭交加。那时流行一句辛酸口头禅:“宁食四两屎,不愿过孖洲市”。在日据时期,国人受尽欺凌与屈辱...
往事如烟,转眼过了几十个春秋。孩童时期朦胧记忆,不尽详细,只记下逝去历史的一鳞半爪。
(林绪荣 2014于纽约)
它坐落古井冲和孖洲人俗称“门口冲”交汇处,名叫“三夹潭”的南岸地方, 属洲朗地区。有一座用黄泥夯实的围墙及牌楼,上书“孖洲市”。在一九五八年搞大路化时,因阻碍交通,已将它拆除。内有一排整齐两层高楼房,清一式岭南风格的骑楼建筑。上一辈孖洲人走南闯北、或漂洋过海,挣了钱回来置田买地,集资兴建了这一集市。算来已有近百年历史。
油糖杂货、茶叶烟酒、百货日杂、粥粉面食、药材铺、理发店,一应俱全。设有诊所,有当地颇有名气中医师坐诊。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夜晚,劳累一天村民,三五一群来到食肆,炒几味小食,叹一杯烧酒,也是人生一乐事也。那时有鸦片烟馆、赌馆,还有“女招待”(即娼妓)虽无红灯绿酒,也算小小“不夜天”。
每天早上,四乡村民手提肩挑,将自种瓜菜水果、自养鸡鸭;或在河涌捕捉鱼虾,都拿来摆卖。还有外地商贩,担来鱼鲜、猪肉、山货来趁热闹。说不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但也热闹非常。
在集市旁边,有一座用石块砌就的“水埗头”,这就是上世纪的孖洲渡口,古井地区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每天早上有一班轮船从江门开往孖洲渡口,中午从孖洲渡口返回江门。本地区出产蔬菜、香蕉、甘蔗、柑桔、稻谷经此处销往外地。古井地区乡民的生活用品,也是经这渡口运回来。那时还没有汽车,一切东西都是用船经水路往返。在各城市工作人员或读书学生、下南洋谋生游子、远渡重洋的“金山客”,大部分都是经这“渡口”前往海内外。
上世纪五十年代,汽车运输业开始发展,便捷安全的汽车客货运输逐渐取代水上交通服务。随着航运业的凋零,80年代“孖洲市”渡口功能减弱,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
在集市内,有一座建筑颇为讲究的“北帝庙”,内里雕梁画栋,工艺十分精美,很有文物价值。初一、十五四乡善男信女来这里上香拜神、求神许愿,香火十分鼎盛。后来为了维修洲朗小学,需要砖瓦、木料,被无知村官将它拆掉。真是可惜、可叹、可悲!
不堪回首的是当年日本侵华,大片国土沦陷。当时有一小分队日本鬼子驻扎在“孖洲市”北帝庙内。每天有哨兵持枪在“孖洲市”检查过往行人。(那时还没有建桥,来往靠小船摆渡)轻则打骂,重则枪托皮鞭交加。那时流行一句辛酸口头禅:“宁食四两屎,不愿过孖洲市”。在日据时期,国人受尽欺凌与屈辱...
往事如烟,转眼过了几十个春秋。孩童时期朦胧记忆,不尽详细,只记下逝去历史的一鳞半爪。
(林绪荣 2014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