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白 沙 与 学 堂 岭

陈白沙茅龙笔书法
陈白沙——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新会都会人,十岁时随祖父举家迁居江门白沙,故称白沙先生。明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人,次年赴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就读。景泰二年(1451)会试落第。后往江西拜吴与弼为师。成化二年(1466)重入太学,成化五年上京会试又落第。自此归家,以讲学为业。成化十八年(1482)被荐应召赴京,皇帝授予其翰林院检讨官衔,成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是江门“醇儒”、江门“诗圣”,创立了“江门学派”树立了“江门诗风”,在宋明理学群贤中出类拔萃,处之于右,煌炫当时,泽被后世。
且说陈白沙在家乡潜心著书立说,忙里偷闲,出外游玩一趟。一日,乘舟自江门河顺西江入鸒洲(银州湖的古称),至崖山,凭吊一番之后,回转鳄洲(今玉州)入霞路,登陆狮山,从“古路”入深山,欣赏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在“神仙井”舒心沐浴戏水之后,顿觉心旷神怡,快活无比,恋恋不舍,流连忘返。于是在山头上搭建茅棚,栖息于此,继续钻研儒教理学、吟诗作对、无忧无虑、优哉悠哉。先生写字用的笔,就是随手扯一把屋边的茅草制成,开创了茅龙字的先河。名闻于世的“白沙茅龙笔”,最早就源于此。
白沙先生时有下山到霞路龙母庙前的市集采购生活用品,与当地居民关系良好,人们见其博学多才,敬而重之,纷纷让孩子上山拜师读书。先生将茅棚扩建成讲学之所,称学堂,后人将此处称之为“学堂岭”。上下山的小路,原叫“古路”,白沙先生更名为“仕路”,意为通向读书为官之道,路旁的村庄就叫作“仕路村”。
白沙先生在学堂岭收养了一头受伤的梅花小鹿,为其疗好伤后留在身边,下山时也带着它。久之,小鹿也与山下居民也交上了朋友。有一次,小鹿单独出现在市集,头角上挂提篮,篮中放着若干银子,还有一张字条,人们见状,即知先生没空下山,派小鹿代劳。于是照字条所列,如数执齐物品,收了银两,小鹿独自回去了。这样,一直延续了很久。可是,有一天,小鹿却带回几块石头,不见银两,先生甚觉奇怪,如是者几次,先生便明白了:民风日下,道德沦丧,此地不可留恋也。于是打碟起程,返江门构筑他的钓鱼台了。
白沙先生在学堂岭写了很多诗,其中写鳄洲的有四首:《经鳄洲》、《鳄洲阻风》二首及《鳄洲山遇虎》。今只录一首五言古风《经鳄洲》:夕舫凌大波,北风吹我席。冥冥鳄洲烟,宛对君山碧。来雁知天寒,归人看月色。超超尘外心,浩矣周八极。
鳄洲,就是银州湖边的一块小陆地,中有小山,原名牛山。远望似鳄鱼,附近水域,传说真有鳄鱼栖息,山上树林还住着很多的灰鹤和白鹤,所以又叫鳄洲山、鹤洲山和玉州山。清代有吴姓先祖迁来开发,渐成村落。因“鳄、鹤、玉”方言土音相近,今人将鳄洲易名为州。
(第64期《古井侨刋》 银湖艄公)
且说陈白沙在家乡潜心著书立说,忙里偷闲,出外游玩一趟。一日,乘舟自江门河顺西江入鸒洲(银州湖的古称),至崖山,凭吊一番之后,回转鳄洲(今玉州)入霞路,登陆狮山,从“古路”入深山,欣赏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在“神仙井”舒心沐浴戏水之后,顿觉心旷神怡,快活无比,恋恋不舍,流连忘返。于是在山头上搭建茅棚,栖息于此,继续钻研儒教理学、吟诗作对、无忧无虑、优哉悠哉。先生写字用的笔,就是随手扯一把屋边的茅草制成,开创了茅龙字的先河。名闻于世的“白沙茅龙笔”,最早就源于此。
白沙先生时有下山到霞路龙母庙前的市集采购生活用品,与当地居民关系良好,人们见其博学多才,敬而重之,纷纷让孩子上山拜师读书。先生将茅棚扩建成讲学之所,称学堂,后人将此处称之为“学堂岭”。上下山的小路,原叫“古路”,白沙先生更名为“仕路”,意为通向读书为官之道,路旁的村庄就叫作“仕路村”。
白沙先生在学堂岭收养了一头受伤的梅花小鹿,为其疗好伤后留在身边,下山时也带着它。久之,小鹿也与山下居民也交上了朋友。有一次,小鹿单独出现在市集,头角上挂提篮,篮中放着若干银子,还有一张字条,人们见状,即知先生没空下山,派小鹿代劳。于是照字条所列,如数执齐物品,收了银两,小鹿独自回去了。这样,一直延续了很久。可是,有一天,小鹿却带回几块石头,不见银两,先生甚觉奇怪,如是者几次,先生便明白了:民风日下,道德沦丧,此地不可留恋也。于是打碟起程,返江门构筑他的钓鱼台了。
白沙先生在学堂岭写了很多诗,其中写鳄洲的有四首:《经鳄洲》、《鳄洲阻风》二首及《鳄洲山遇虎》。今只录一首五言古风《经鳄洲》:夕舫凌大波,北风吹我席。冥冥鳄洲烟,宛对君山碧。来雁知天寒,归人看月色。超超尘外心,浩矣周八极。
鳄洲,就是银州湖边的一块小陆地,中有小山,原名牛山。远望似鳄鱼,附近水域,传说真有鳄鱼栖息,山上树林还住着很多的灰鹤和白鹤,所以又叫鳄洲山、鹤洲山和玉州山。清代有吴姓先祖迁来开发,渐成村落。因“鳄、鹤、玉”方言土音相近,今人将鳄洲易名为州。
(第64期《古井侨刋》 银湖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