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崖 山 之 后 无 中 国 ”
这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崖山”, 二是“中国”
崖山是地名,它位于广东省原新会县(古称“冈州”)古井镇临海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地图上处于珠江其中一条支流即西江往中国南海出囗处,称之为珠江八大门之一“崖门”。崖门两岸大山峻岭夹江峡锁,江靣出口被收窄如瓶颈,内里便形成广阔的“银洲湖”天然海港。
这崖门海道直通滔滔南海,历来是古今战畧要塞,现尚存完整一座清代临海古炮台叫“崖门炮台”。崖山就是坐落在崖门边上的一个小小的山头,山头上至今保存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帝昺)的行宫(见图“重修后的国母殿”或叫“崖山祠”), 山脚下尚存帝昺之母“杨太后陵寝” 遗迹, 不远的海边有一巨石叫“奇石”,石上原刻有“张弘范灭宋于此”字样,后因其耻辱被当地族人铲去,解放后田汉先生来崖山视察时在此石壁上书“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字样。这崖门之内的广阔江靣就是当年宋元最后决战的地方,现今考古学家已证明江底沉埋数千艘古代战船,正待考古挖掘,这些古战船将来一旦出水,便形成“北有兵马佣,南有古战船”的举世无二考古奇观!
关于崖山宋元之战,有人写了以下的资料:
崖山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与元朝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掳。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在福州登基,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端宗死后,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新会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不久﹐展转于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至此,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占崖山。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加入战事。把崖山重重包围,当时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也有三十万人(一说为十万),战船数百艘。这时宋军中有人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但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下令将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自杀。《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以上史料记述崖山宋元决战之况基本属实,时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余张世杰及宋魏王之后裔闽冲郡王赵若和等十六艘战船突围出海。赵若和等欲往福州再图复兴,船行至厦门海域,遇狂风大作,不得已弃船登陆至浦西银坑,至有后世漳浦赵家堡一族。
崖山之战是宋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此战之后宋亡,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自此之后象宋代那样的整体民族自主发展的辉煌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中国将沦为外族外夷肆意掠夺的地方,中华民族将长期饱受凌辱与欺压,国不将国。故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便由此而来。
后世评论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命题。笔者反对狭义的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和评论,同时又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
议题中的“中国”是民族文化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要不,宋朝虽亡,仍有元、明、清乃至中华民国及现今的包括台湾的中国。解放后,不是常常听人说:“旧的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其实是说一个社会制度的终结而巳。“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是指宋代那段贡献于世的光辉历史(宋代中国曾屹立于世界之林)自崖山宋亡后的断代终结。以下史料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赵宋统治300余年,其国策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因而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人民生活富足,没有大的国内矛盾,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如宋江等三十六人造反及方腊等农民起义,动乱较少,社会稳定,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确领先于世界地位。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光辉灿烂的时代,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 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也发展到新的高度.当时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和诗人.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南宋都城临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从浙江及其他州郡前来的货船,络绎不绝.此外,平江、建康、鄂州、江陵等沿江城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墟市则比北宋更加普遍,仅广东一路就有墟市八百个, 《清明上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商业的极其繁荣。
南宋国内贸易比较发达.南宋政府在淮河沿岸及西部边地设立市场,称为榷场.除榷场外,民间私下交易的数量极多.在今吉林、内蒙古等地的墓葬中,均曾发现南宋湖州制造的铜镜.在内蒙古西部黑水城遗址中,也曾发现福州刻印的书籍.至于景德镇和龙泉的瓷器,更是遍及全国及全世界。最近于广东阳江发掘打捞出来的宋代沉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商的朝代,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
宋代中国向一个新的高度跨越,这个高度不是资本主义,但更合适中国国情,如同后世的“改革开放”,虽然,不如西欧那样因邦国林立的竞争带来的所谓的公民社会,但是宋王朝的市民社会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安康的阶段。
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十分中肯地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 天水乃赵姓郡望).
然而,在蒙元入侵后,这个处于中国式封建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到此嘎然而止。元朝是破坏多过建设,后来的明朝虽有发展但比较缓慢。有人把中国的发展比喻成“螺旋式前进”:从远古到宋代之前的中国,其发展一直是螺旋式前进的,中间虽有过曲折,但总体看还是向先进、文明、民主这个方向发展的。自宋亡后蒙元入主,这个螺旋就在原地打转了。满清再次入主,使这个螺旋不但原地打转而且往后倒退,一退就是将近300年,不是吗?慈禧太后几乎把中国断送了!“东亚病夫” 又意味着什么?!“华人与狗不得进内” 不是意味着亡国了吗?!民国时期,中国更陷于民不聊生的水深火热之中,内战频繁、日寇入侵,东北三省以至大半个中国被日寇占领,中国正靣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解放后”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仍没有改变闭关自锁的半封建状态,致使农业生产落后,工商业严重滞后,中国仍处于极端贫困落后的状况。过去的“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更是雪上加霜,中国被其拖累何止倒退了几十年!时至今日,中国仍只是个位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别,換言之也是穷国一个。
总之,中国于宋代后再未能实现站在世界的前列是事实,自宋代后的近1千年里,中国都是在追赶世界的脚步中艰难跋涉乃至倒退,往往受制于人。“崖山之后无中国” 就是这个道理!
“亡羊补牢”、“ 痛定思痛”,历经千年挫折磨难几近消亡的中华民族于改革开放后号称“崛起”, 能否再次屹立于世界之林,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希望的并付之努力奋斗的,我们希望崖山之后仍有中国!
( 赵崇正 / 文 2011年元月 )
崖山是地名,它位于广东省原新会县(古称“冈州”)古井镇临海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地图上处于珠江其中一条支流即西江往中国南海出囗处,称之为珠江八大门之一“崖门”。崖门两岸大山峻岭夹江峡锁,江靣出口被收窄如瓶颈,内里便形成广阔的“银洲湖”天然海港。
这崖门海道直通滔滔南海,历来是古今战畧要塞,现尚存完整一座清代临海古炮台叫“崖门炮台”。崖山就是坐落在崖门边上的一个小小的山头,山头上至今保存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帝昺)的行宫(见图“重修后的国母殿”或叫“崖山祠”), 山脚下尚存帝昺之母“杨太后陵寝” 遗迹, 不远的海边有一巨石叫“奇石”,石上原刻有“张弘范灭宋于此”字样,后因其耻辱被当地族人铲去,解放后田汉先生来崖山视察时在此石壁上书“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字样。这崖门之内的广阔江靣就是当年宋元最后决战的地方,现今考古学家已证明江底沉埋数千艘古代战船,正待考古挖掘,这些古战船将来一旦出水,便形成“北有兵马佣,南有古战船”的举世无二考古奇观!
关于崖山宋元之战,有人写了以下的资料:
崖山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与元朝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掳。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在福州登基,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端宗死后,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新会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不久﹐展转于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至此,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占崖山。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加入战事。把崖山重重包围,当时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也有三十万人(一说为十万),战船数百艘。这时宋军中有人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但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下令将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自杀。《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以上史料记述崖山宋元决战之况基本属实,时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余张世杰及宋魏王之后裔闽冲郡王赵若和等十六艘战船突围出海。赵若和等欲往福州再图复兴,船行至厦门海域,遇狂风大作,不得已弃船登陆至浦西银坑,至有后世漳浦赵家堡一族。
崖山之战是宋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此战之后宋亡,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自此之后象宋代那样的整体民族自主发展的辉煌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中国将沦为外族外夷肆意掠夺的地方,中华民族将长期饱受凌辱与欺压,国不将国。故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便由此而来。
后世评论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命题。笔者反对狭义的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和评论,同时又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
议题中的“中国”是民族文化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要不,宋朝虽亡,仍有元、明、清乃至中华民国及现今的包括台湾的中国。解放后,不是常常听人说:“旧的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其实是说一个社会制度的终结而巳。“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是指宋代那段贡献于世的光辉历史(宋代中国曾屹立于世界之林)自崖山宋亡后的断代终结。以下史料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赵宋统治300余年,其国策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因而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人民生活富足,没有大的国内矛盾,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如宋江等三十六人造反及方腊等农民起义,动乱较少,社会稳定,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确领先于世界地位。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光辉灿烂的时代,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 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也发展到新的高度.当时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和诗人.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南宋都城临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从浙江及其他州郡前来的货船,络绎不绝.此外,平江、建康、鄂州、江陵等沿江城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墟市则比北宋更加普遍,仅广东一路就有墟市八百个, 《清明上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商业的极其繁荣。
南宋国内贸易比较发达.南宋政府在淮河沿岸及西部边地设立市场,称为榷场.除榷场外,民间私下交易的数量极多.在今吉林、内蒙古等地的墓葬中,均曾发现南宋湖州制造的铜镜.在内蒙古西部黑水城遗址中,也曾发现福州刻印的书籍.至于景德镇和龙泉的瓷器,更是遍及全国及全世界。最近于广东阳江发掘打捞出来的宋代沉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商的朝代,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
宋代中国向一个新的高度跨越,这个高度不是资本主义,但更合适中国国情,如同后世的“改革开放”,虽然,不如西欧那样因邦国林立的竞争带来的所谓的公民社会,但是宋王朝的市民社会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安康的阶段。
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十分中肯地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 天水乃赵姓郡望).
然而,在蒙元入侵后,这个处于中国式封建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到此嘎然而止。元朝是破坏多过建设,后来的明朝虽有发展但比较缓慢。有人把中国的发展比喻成“螺旋式前进”:从远古到宋代之前的中国,其发展一直是螺旋式前进的,中间虽有过曲折,但总体看还是向先进、文明、民主这个方向发展的。自宋亡后蒙元入主,这个螺旋就在原地打转了。满清再次入主,使这个螺旋不但原地打转而且往后倒退,一退就是将近300年,不是吗?慈禧太后几乎把中国断送了!“东亚病夫” 又意味着什么?!“华人与狗不得进内” 不是意味着亡国了吗?!民国时期,中国更陷于民不聊生的水深火热之中,内战频繁、日寇入侵,东北三省以至大半个中国被日寇占领,中国正靣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解放后”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仍没有改变闭关自锁的半封建状态,致使农业生产落后,工商业严重滞后,中国仍处于极端贫困落后的状况。过去的“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更是雪上加霜,中国被其拖累何止倒退了几十年!时至今日,中国仍只是个位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别,換言之也是穷国一个。
总之,中国于宋代后再未能实现站在世界的前列是事实,自宋代后的近1千年里,中国都是在追赶世界的脚步中艰难跋涉乃至倒退,往往受制于人。“崖山之后无中国” 就是这个道理!
“亡羊补牢”、“ 痛定思痛”,历经千年挫折磨难几近消亡的中华民族于改革开放后号称“崛起”, 能否再次屹立于世界之林,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希望的并付之努力奋斗的,我们希望崖山之后仍有中国!
( 赵崇正 / 文 2011年元月 )